第413章 工业御寒
天子南巡归来后,京官们最先感知到情况:大明确实要开始大大变化了。
不是说过去这十年的变化不大,但把视野拉大到整个大明,毕竟地方官府和势力分布上并没有太大变化。
顶多是有的方面严格了一些,有的方面宽松了一些。
但尽管辽宁省、承德府的新衙体系还只试行年余,天子和诸相已经下定了决心,明年开始推行地方新制了。
上四年时间,四年之后,地方诸省就将不再有三司,府州县也不再只是一个府衙、州衙、县衙。
每一处地方,几乎都仿照如今中枢里的君臣关系:一人统揽大政方针,只负责地方按照中枢的意志走对方向;另一人宰执具体政务,负责落实。
其余皆为佐使。
已经有人戏称:父母官父母官,以后地方就是一个父官一个母官了。一个管大事,一个操持杂事小事。
现在最主要的便是这些“父官”、“母官”的竞争。
年前的首次并不正式的“大政会议”里,基调迅速就定了下来:
泰昌十一年,也就是新定下的华夏纪元一八三三年,是地方改制的筹备之年。中枢即将往辽宁省之外的两直隶、每个省都派出一个筹备组。
这个筹备组里,既有都察院体系的地方督抚,也有特派御史,再加上进贤院的人、执政院的人、治安院和枢密院的人。
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新设诸省做好前期的地方官员考察、辖境踏勘及籍册摸底情况。
并不是清丈田土、新编黄册,只是看看地方架格库当中的现档。
这当然同样会引发不小的骚动,不知道会不会火灾频发。
但那都是朝堂诸公后面需要操心的问题了,朱常洛只把握大方向。
大明的大方向就是: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
朱常洛给自己的任务目标则是生产力的方面,一如既往。
尤其是考虑到小冰河期已经将至,只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届时才能提供更强的抵抗能力。
就譬如说取暖问题。
由于北方过去一直都是核心区域,所谓中原嘛。所以历朝历代下来,北方如今的植被水平十分堪忧。
相较于烧柴、烧炭,煤当然是综合考虑下来更好的物资。
既是工业所需,也可以尽可能降低对植被的进一步砍伐,多为治河大计贡献一点力量。
贫苦人家自己打柴,这是肯定的。但富贵人家,让他们愿意改用煤,本身也是一个巨大市场。
前提是成本更低、价格更合算、供应更稳定、使用起来体验也更好。
这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煤矿大多埋于地下。在这个人力成本低到极致的时代,采煤比伐薪烧炭难多了。产量规模上不去,平均成本自然下不来。
用煤的习惯倒不是什么问题。以前有叫石炭、铁炭的,现在倒是大多叫煤炭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已经这么叫了。
连唐朝时到这边来的东瀛遣唐使与和尚们都知道:太原城“出城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地有石炭,近远诸州人,尽求而燃,料理饭食,极有火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