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天道大考
随着中枢各衙的设置,今年北京内部最主要的事情其实只有两件:人事安排,公务流程规范。
一切都为了后面提高效率。
北京之外,北面的事情主要是枢密院在领头办,南面的事情是官产院、理藩院及文教部等衙随驾去办。
叶向高本以为这一关不好过,不料皇帝听完了各人汇报之后却直接点了点头。
“万事开头难。今年虽然也经了些坎坷,有些事不及预期,但总体还是好的,比过去强不少。”
叶向高心里不免长舒一口气。
朱常洛直接定了调,看着他们说道:“这一年,朕多半时间不在京城,就是盼卿等能大胆放手去做。大明不是天子独治,也不该是天子独治。这个纲领,朕再讲明白。朝廷重臣,愿谋国、善谋国者,但非君臣共论其罪不容恕,都能得以谋身。最紧要是安心,目光向前。脚踏实地,政务推进有序,明日总比今日好,这便是国之大幸。”
几人不由得一同站起来,先后称颂了几句。
朱常洛只微微笑了笑:“朕是不是贤明圣君,卿等是不是贤臣栋梁,将来史书上、民间札记上,后人若详加考据,无非还是从民生如何、国朝安定如何、四境之外邦交如何、文化百工昌盛如何来评判。现在先肯定卿等之辛劳、忠谨,吃个定心丸。接着再就事论事,先把缺憾都捋一捋,问题找清楚,这样就方便明年加以改进。总结经验教训,年年都要做。”
于是还是进入找错时间,但总算皇帝明确了态度:找错是为改错,找错不是找茬。
这毕竟是皇帝正式下放不少权力、拜相后的第一年。君臣关系如何处,身居相位的这八位里除了田乐,其他人大抵心中都不算特别有底气。
好在皇帝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
皇帝认真地就事论事,对如今暴露出的问题一一梳理,与他们探讨着其中的真实原因。这过程里,并不避讳人事方面的斗争,也不避讳财计分配方面的利益纠葛,更不避讳其中的一些裙带关系。
感受着皇帝的这种态度,如今八相里相对最年迈的李廷机看着他,心里忽然有所领悟。
年轻啊,所以足够有耐心。
陛下像是对于自己能康健许久十分有信心,因此才不急于求成。
当然了,是整个朝廷中枢绝无仅有的巨大变革,也没有办法急于求成。
论如何,对天子来说这是极需要魄力的一件事,对如今在任的第一届八相来说同样是。
这样的梳理,轻易就去了一个时辰的功夫。
“备些餐食。”朱常洛吩咐了下去,“一会径直送到诸相暖阁。卿等用完了膳,午间也歇一歇,午后再继续。每年年末,朕和诸相先把该年得失、来年计划都理一理。有了结果,再开个大政朝会,拾遗补缺。与朕这个会,是你们对朕负责,不负朕之重托;大政朝会,是你们对天下负责,不负臣民之望。”
于是他们一同默默往南。
紫禁城很大,奉天皇极殿也很大。
八相在此都有办事暖阁,其中还设有直房,以供寻常时候稍歇及特殊时候奉旨入直宿歇所用。
说明白了,他们能在原本象征皇权的奉天殿内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榻。
搁历朝历代,这都是不容臣子沾染的,象征意义太浓。
现在他们回到了各自的暖阁里,一边整理着上午的经过,一边等着皇帝赐的餐食送来。
对方从哲、贺盛瑞之外的六人来说,这是皇帝启程南巡之后与皇帝再次近距离讨论政务的第一回。
田乐当然还好,但另外五人心里的触动都不小。
总觉得如今这位天子当真是气吞万古,远离中枢之后这么久,回到了京城里竟然并不是对他们这一年的得失采取审视、考较、戒备的态度。
他似乎真不担心皇权受到挑战,甚至有点不那么在乎皇权的意味。
像是比许多忠直之臣更盼着真正的众正盈朝。
今上气吞万古,襟怀广阔,这当然没问题。将来了,太子登基之后,再二三朝之后呢?
哪一朝天子其实都不希望真正有众正盈朝,总要把圣眷投向一部分佞臣、幸臣、近臣。制衡之道,帝王心术罢了。
如今朝堂之上,诸衙分置,自然也有互相制衡、监督,军权更牢牢握在其余诸衙不允置喙的枢密院之中。
但枢密院也是文臣为首啊。
直到此刻,他们才切身体会到,这八相之设、中枢改制,实在不只是为了新政顺利。
天子所着眼的,只怕是真正改变秦汉以来君臣治理天下的权力格局,或者说为人臣者的思想根基。
不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要把自己……当做半个天子?
这实在过于大逆不道,叶向高不敢深想。
他总觉得眼前模模糊糊,也不知道这种结构将来会走向何方。
但这种感觉让他激动,让他确实想做些什么。
不是要谋逆,而是皇帝既然如此宽容,是不是真能大刀阔斧做下去,留下千秋美名?
张居正如今虽然已经由天子正名了,但他当年的遭遇也是事实。陛下说都能得以谋身,就一定能谋得功成身退?
大家都知道午后该商议来年计划了,来年就该推动地方改制了,会去触碰势力根深蒂固的江南和不知多少地方大族。
过去的地方官衙设置和权力安排固然已经搞得大明财计艰难,张居正也只能为大明再吊一口气。但两百多年来,地方大族一代又一代人投入经营地方势力和关系,如何能轻易地被洗牌?
既得利益者,都抗拒这种格局改变,因为过去的太多投入可能就此打水漂。
所以上午可以不找茬,但午后的来年计划,则会给予期盼。
期盼,便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