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海船
十年前,也就是万历十年。这是秋日的一个清晨,零丁洋上浓雾未销,东方海天相接处,蒙蒙眬眬之间,好像有一只巨鲸翻跃出海面,露出肚白。雾里浪间,一艘海船悄悄地驶出了番禺,悠悠然地漂荡在海面上。
这艘海船可谓是数百年来航海工艺的结晶——船型前尖后高,上宽下窄,即使风涛拍天,也能够破浪而行,穿梭自如;同时,两端船舷下边用棕绳绑紧了竹筒,搭成架子,来保持船体在风浪之中的平衡,也便于舟人于逆风时摇橹。船身由南方特有的珍贵铁力木制成,松杉木修造的船只见到也要绕道而行,以免被撞得粉碎。船内各仓之间作用明确,用上漆了的防水木板隔开,以便在遇到冲撞或是破损的时候,船只整体不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不仅如此,帆蓬的悬挂方式也与北方或他处的航船不同,那帆蓬并非对称地挂在桅杆上,而是像门扇一样仅有一边紧靠着桅杆。这样一来,航海的可能性就被极大地拓宽了——舟人通过改变帆蓬的方向,就可以利用横向的风来航行,不必苦苦等待顺风才启航。
船体上下分为两层,最底层装了茶叶瓷器以及各类补给物资,还有火药枪支,更重要的还有四副倭甲和两套甲——要知道私藏铠甲可是谋反的重罪;第二层则供舟人休息住宿。
船面上也有许多设计,如船艏两侧设有类似女墙的铁板,倘若有敌船靠近,还可以从缝隙之中防御或者射击,让人难以登船。而靠后更高的地方亦搭有竹棚,又有由棕绳缠绕竹筒而制成的挨牌。挨牌平时放在一侧,必要时则可以在竹棚四周围上一圈,形成一个简易的堡垒。倘若敌人登上甲板,火铳手还可以躲在挨牌之后,从竹棚内部居高临下射击敌人。除了桨橹之外,两侧船舷更各有六门火炮,随时随刻待机而发。
如果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这艘海船,就是集航行、进攻、防御之优势为一体的海上移动堡垒。而这个清晨,这座堡垒,就趁着雾色向更远处的南方驶去。
船面上十多人忙碌着,但不吱一声。有的爬到了桅杆上极目远眺,有的在悄悄然地划桨摇橹,有的在舷边盯着浓雾,有的在用油擦拭手中刀剑,或是校准枪支,或是将麻绳浸染于火硝之中。还有的人上下来回走动,看着各个船舱中是否一切安好。
为首的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翁。许多年来,无数风暴的历练,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堆叠的皱纹,而皱纹之中也早已被海盐浸渍。他稳坐在竹棚中,细细地品味着一壶刚烧好的热茶。
像老翁这般在海上行走的人,一般不以真实姓名示人,也许整艘船上除了备炊的老妪——那老翁的结发妻子“亚嫂”,没有人晓得他姓甚名谁,人们只称呼他为茂爷,而他的妻子则会打趣地叫他“阿茂”,意为傻瓜。可其实,那老妪也不叫做“亚嫂”,“亚嫂”也不过就是一个绰号。
茂爷身后一左一右站着他新招来的两个徒弟,一个叫做陈贤,一个叫做张大毛。那叫做陈贤的年轻人怀里紧紧抱着一把剑,张大毛则背了一张弓。他们嘴唇紧闭,额头上布满了汗滴,手也握紧成拳头,关节处白的发亮。但茂爷总是意气自若,敛眸休憩,不时饮尽手中杯盏里的清茶,这时张大毛便会忍着晕眩,趔趔趄趄地上前去为茂爷将杯盏斟满。
良久,船只驶过了一座小岛,那便是大明军门战船巡逻的最远之处了。不一会儿,雾气开始渐渐散去,茂爷抬了头,看到原本耷拉在桅杆顶上的旌旗开始飘荡起来,便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走到船面正中。
茂爷大喊了一声,于是海船上下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回应了一声,船上的气氛随即变得更加活络了起来。橹手开始大声地喊起了口号,更有人像猴子一样嗖的一下窜到了桅杆上,把帆蓬张了起来。一时间,那船借着刚起的东风,就如海鸟一般飞快地在波涛里穿行,那宽阔的船面就如同海鸟的两翼,扑腾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