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姝也算实话实说。
李掌柜想了一想,医书和会武的师傅,他还是能够帮忙的。
“医书和武师傅,老朽可以帮忙。你想要什么书?武师傅也可以推荐一二。”
“有劳李老伯,小侄先行谢过。”方姝赶紧站起身拱手道谢。
“可是呢,我不知都有什么书,我需要什么书,我还是得去看看。我的方向还是识别和炮制草药。医术暂时不考虑。”
“老朽明白小友的意思了,我这边也帮你搜集。”
“那您能说说长安城里的治安情况吗?”
对于方姝时常冒出的新词,李掌柜的心里虽然惊奇,但也不觉得难懂。就回到:
“我朝沿用古制,实行宵禁制度,防夜乱。宫城门及皇城门钥匙,每去夜八刻出闭门,二更二点进入。京城门钥,每去夜十三刻出闭门,二更二点进入。仅上元节一日,才取消宵禁,夜里也可在街上游玩。此其一。
其二,罢黜宫市,防权贵。
其三,强制镇压,防暴徒。是防浪荡子和纨绔子弟危害百姓制造暴乱。
其四,收编入军,防闲散之徒。就是对一些闲散之人、游手好闲之徒,以流民的身份加入军队,随军打仗,为国家所用。
其五,户籍制度,防流民。各地百姓,统一登记,户部入档。”
为了防止流动人口,唐朝创造了非常精细的户籍制度,让各地把百姓的情况都做登记,记录户主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士农工商)、家庭、阶级(士族、寒族)。记录户主家庭农田和房产。记录户主的住处以及家庭成员。由户部统一入档。
唐代分人户籍,以年齿大小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种。“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
在户籍的统计方面,也是自下而上进行的。由乡里先行统计本乡人籍,上报至县。县整理汇集后上报给州,最后由各州呈报给户部统一造册。
除了年龄之外,唐朝的户籍还分为“编户”和“非编户”。编户就是有自由、有正当权利的自然人。非编户只能依附于编户,不享有民众的待遇。
这些人通常是奴婢、杂役等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乐师、工匠却也属于非编户,时下重生产的风气使然,他们的技艺被认为是“奇技淫巧”。
在录户籍时,不仅要登入人的名字住址等基本信息,还要登记身高、样貌自己身上的明显特点以便官府识别查证,这个叫做“貌阅”。
另一个重要的项目是检查课役户与非课役户。
课役指的就是此人能否从事徭役与上交赋税。里正一般到每家每户去,从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来判定,然后将其标定为课役户或者非课役户。
除此之外,如果此次户籍统计与上次有所差别,例如生、死、逃等,还要验证并加以标记。
除此之外,田产、房屋也是户籍登记的内容。房屋由于可以随时拆毁和新建,因此重点主要是田产。核查时会检查亩数、位置,还会标明其分类如永业田、口分田等。
“凡里有手实,岁终具民之年与地之阔狭,为乡帐。乡成于县,县成于州,州成于户部。又有计帐,具来岁课役以报度支。”
最基层的户籍统计组织是“里”。有句话叫做“皇权不下县”,在唐朝正是如此。
由于唐代的地方官职最低只到县一级,所以里正等人员都是县令雇佣的编外人员。
而里正就是户籍编造时的实际执行者,“里正之任,掌案比户口,收手实,造籍书”。
“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
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三月三十日纳讫,并装潢一通,送尚书省。州县各留一通。所须纸笔装潢,并皆出当户内口,户别一钱。
其户每以造籍年预定为九等,便注籍脚。有析生新附者,于旧户后,以次编附。”
就是唐代的人口普查三年一统计,县里统计完自己留一份,再做一份装订好后盖上印上交,州里也是如此,一直送到户部。
唐朝时期的人员出行较为严格,如果想要到另一个城市,需要在自己所在地办理一份盖有官印的通关文书,每抵达一个城市就需要当地在这上面盖章,这就是路引。“路引”说白了就是离乡证明。
路引制止了罪犯的四处逃亡,只要官府在罪犯有可能出现的城关处严加把守,一般来说,罪犯很难逃过官府的追踪。
流民的由来一是灾难后逃荒,遗失户籍,因信息不畅,无法补录。二是避税,许多百姓无钱缴税,主动隐瞒自己的身份信息,就变成了流民。
方姝此时的身份就是流民。
方姝不懂就问,李掌柜或是背书,或是通俗的讲解,很是详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李老伯您见闻广博,受教受教。”
方姝一想,还是不能在李掌柜这儿掉了马甲,这老头儿太精明了,需得想其他的办法解决户籍问题。真是一波三折啊。没想到古代户籍管控如此严密。
出了济世堂,方姝溜溜哒哒到处闲逛,去了杂货铺子,成衣铺子,问有无毛毯?回说,无。
游游逛逛走到集市,问问散卖的米面粮油是啥价位。
又看到“大兄”在售卖猎物,他面前的猎物还是最多。方姝眼珠一转,旧调重弹,又蹲在大汉身边开始搭讪。
感谢终没人记起卿佳亦投的推荐票!
感谢周伟程orz如行云投的推荐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