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最新地址不迷路:www.xbiqugu.com
香书小说 > 朕靠抽卡君临天下[基建] > 第94章 喻行舟的心声

第94章 喻行舟的心声

年节庆典期间, 京城不设宵禁。

临近除夕,入夜后的御街两侧,鳞次栉比的商铺生意无比火热。

每间商铺门口都挂着大大的灯笼, 染了喜庆的红色,用竹片撑起圆滚的灯肚, 末尾缀有长长的红色流苏,一串串高高挂起时,流苏迎风飘荡, 严寒的冬季也掩藏不住人们的喜悦和热情。

自从萧青冥整顿了宁州商贸,北三州繁重的商税有所下调,取缔了诸如“过桥税”一类奇葩的苛捐杂税, 除了固定的商铺和大集市的摊贩, 流动的街头小摊甚至不用交税。

极大地刺激了贩夫走卒和市利的兴盛。

普通的小老百姓家,农忙时下地干活, 农闲时编制草鞋、缝补绣品等小玩意, 拉到集市上卖。

既不用担心有“蛟龙会”之类的团伙强行收保护费,也不用被官府胥吏借口盘剥,赚到的补贴全是自己的, 又逢年节, 就连春联都供不应求,收入一下能翻上一两倍。

京城外城郊规划出的一大片“轻工业”园区, 全部倚河而建,水泥厂、砖窑厂、造纸厂、印刷厂、冶炼厂, 以及新落成的棉毛纺织厂、火柴厂和蜂窝煤厂等大型国营大厂, 统统采用水力驱动的新机械。

生产出的商品, 一经面市就是供不应求, 尤其到了年底, 百姓大量置办年货,对春联纸、棉毛衣、蜂窝煤等日用和供暖商品,需求量激增。

这些工厂给工人们开出了三倍工资,三班倒日夜不停开足马力,产能依然供应不上。

不少外地商人和士绅大户看到了商机,用各种方法企图套取新式技术和制造方法,甚至把主意打到了皇家技术学院学子身上。

萧青冥也没有打算把技术藏着掖着,按照宁州纺织业联合会的模式,只要交一笔“专利费”,就能得到皇家技术学院的全套技术和指导服务。

当然,服务费另算。

朝廷新设立的度支部,对工业园区每一间工厂发放经营证,定期审查账目,甚至有自己的稽税执法队,代替曾经的胥吏乱收税。

随着一间间私营新厂房在园区挂牌成立,缓解京城供需压力,商户比之以往要缴纳的税率降低了不少,利润翻了几番。

度支部收到的商税总体大幅上升,光一个月获得的税收,就超过了往年宁州一整年上缴的额度。

除开每日干得热火朝天的工业园区,另外一个被竞相热捧的地方,是曾经沦为全京城读书人笑柄的皇家技术学院。

随着学院的大量发明普及应用,从农业工具到各类工厂机械,从平坦的水泥大道到每日在铁轨上驰骋的钢铁马车,日积月累的变化,最后一点点汇聚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上。

直到这个大朝贺的年节,大量从外地和外国涌来的使臣商人,一双双震惊和羡慕的眼光,京城大部分百姓这才恍然发现,学院在无声无息间,早已和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前国子监学子口中的“厕学子”们,如今已成了达官贵人和大户士绅们最热衷笼络的对象。

公开向技术学院学子们招婿的大户人家数不胜数,大量靠着大户资助的寒门读书人,挤破了脑袋想要踏入学院的门槛。

那座安延郡王府早已容纳不下新录取的学子,只能不断提高招录门槛,即便如此,依然挡不住大家求学的热情。

※※※

黄昏日暮时分,刚刚下工的李计从造纸坊回家。园区在厂房附近特别开辟了一片地,专门为园区工人们修建了统一规制的廉租房。

大片大片红砖瓦砌成的二层联排砖房建筑群,被日暮西沉的晚霞涂上喜庆火红的颜色。

一个院子可以住四户人家,李计只需要交少量房租,交足五年,就可以花市价一半的费用把屋子买下来。

从此之后,他就能告别寄人篱下的日子,在寸土寸金的京城,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住宅。

他的父亲在临阳县李长莫老家的祖宅,干了一辈子的管家,至今还跟妻子在李家居住。

倘若李计没有阴差阳错被小少爷介绍到造纸坊,他大概还在李家当他的跑腿小厮。

像他的父亲一样,一辈子给地主当牛做马,运气好跟家中哪个侍女丫鬟看对眼,结了亲,将来生下孩子,继续重复着又一轮循环的命运。

李计双手揣在袖子里,顶着一顶毛线织就的防寒帽,匆匆回到家,路过菜市时,顺便拿最近刚发的年底奖金买了半只烧鸭。

小院中已经贴好了新春对联,还是李计亲手写的。

自从园区里开设了普惠扫盲班,李计就被李长莫敦促着去报了名。

扫盲班每天晚上开设一个时辰,每一周休沐日开设一整天,蒙学先生是几个头顶光溜溜的和尚,如今脑门上也渐渐长出了短短的发茬。

听说这些和尚都是去年被皇帝勒令从佛寺还俗的僧侣,从京州各地到京城,经过层层筛选,兢兢业业给学生授课识字,最后成功依靠当扫盲先生洗刷身上“罪孽”的,有足足上万名。

这些人中,有的得自由,就去别的州府继续重操旧业当“和尚”,有的无处可去,也没有谋生的一技之长,反而习惯了当蒙学先生教人识字的工作。

更有机敏目光长远者,看准了朝廷对蒙学教师人才的需求,竟然在京城开设起“蒙学教培”私塾,专门培养蒙学老师。

配合朝廷新印制的一批,由皇家技术学院文博士林若修订的“蒙学词典”,生意一度很是火爆。

或许是因为长期在造纸坊和印刷厂工作,李计每天要和数不清的文字打交道,在扫盲班时,学习进度一日千里,短短几个月,就能把常用的三百字,写得像模像样。

起初,李计对于小少爷耳提面命,让他一定要学会写字感到不解,像他这样的普通工人,不识字照样能干活,他又不指望去考科举。

随着初级常用字班毕业,他渐渐发现,在作坊做工时,与厂里的老师傅交流起技术经验来更容易理解了,偶尔得到老师傅的指点,生怕自己忘了,赶忙找了纸笔记录下来。

他在作坊里各个岗位全都轮过一遍岗,时不时记录一些犯过的错误和心得体会,时间一长,竟然把造纸和印刷大部分流程工艺都烂熟于心。

李计有种朦朦胧胧的自信,若是将来他攒下足够的家当,他甚至能自己出去开一间造纸作坊,自己当东家挣钱!

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李计回到家,一进门就感受到一股温暖扑面而来,他把帽子和棉袄脱下来,院子里的公用厨房已经传来阵阵米饭的香味。

“你回来啦——”刚进门的新媳妇穿着围裙出来。

李计看着媳妇红扑扑的脸,傻呵呵笑了一笑,赶紧把买的烧鸭拿给她:“还热乎着,你先尝尝!”

媳妇是隔壁棉毛纺织厂的女织工,曾经是从幽州逃难来的流民。

她住的女工宿舍就隔着一条街,两人作息时间一致,上工下工时不时碰上,久而久之,郎情妾意,在作坊管事的撮合下,终于成就了好事。

“你怎么买了烧鸭?”媳妇眼睛一亮,舍不得吃鸭腿,只小心翼翼切下一层酥脆的鸭皮放进嘴里,咸香的味道带着一点油腥,令人口舌生津,伴着喷香的米饭,好吃的不得了。

她从前逃难时饿怕了,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她再也不想回想,但省吃俭用的习惯依然保留了下来。

李计有些心疼地看着媳妇:“这不是快过年了吗,不用省着,最近作坊都是三倍工钱,还年底奖金足足有两贯钱,我们能买好多年货。”

李计笑眯眯地双手比划着:“烧鸭,烧鸡,烧鹅,都是你爱吃的,咱们一天买一点,每天吃不重样!”

媳妇噗嗤一下笑出声:“这么多好吃的,哪是我们能享受的日子?你以为是你土财主吗?我们乡下的财主也只有过年才有大鱼大肉呢。”

他坐在烧热的炕上,这种热炕是从前只有供得起木碳的贵人们,府邸上才有的“地龙”,每天都需要烧大量柴火,才能让房间一整天都保持温暖。

如今园区开设了好几间蜂窝煤厂,一文钱能买上两斤煤,够烧好几天。

炕上的床褥也是纺织厂出的崭新棉褥子,李计新婚时特地置办的,往热炕上一铺,冬日里搂着媳妇美滋滋一觉到天亮,没有饥寒,生活充实,别提多幸福。

放在他们临阳县老家,他的老东家李家的少爷小姐们,过的日子也不过如此。

一想到将来,努力工作攒资金,自己开一间造纸坊,再跟媳妇生一双儿女,置办下一份家业,把忙活了一辈子的二老接来住,看着儿孙绕膝,还有比这更美满快活的日子吗?

给他神仙也不当!

※※※

华灯初上时分,正值新春灯会庆典,御街上行人如织,时不时有鞭炮的声响此起彼伏。

大戏楼里,戏班正在上演新剧目,台上引得看客频频叫好的,正是渤海国商人商左献给萧青冥那一对双胞胎。

他们戏班编排的剧目,跟那些常见的风花雪月才子佳人不同,讲述的大多是底层的普通百姓遭遇不公,反抗权贵,最后努力用自己勤劳双手过上好日子的故事。

改编的《斩铁记》,还有发生在惠宁城纺织作坊的《丝衣记》,在京城第一次初登场,立刻引起了一阵观看热潮。

《丝衣记》尤其受到众多妇女的追捧,有些未出阁的闺阁小姐,甚至乔装打扮成男子模样,都要亲眼来戏楼点上一出。

大戏楼二楼的雅间,正对戏台中央最好的位置,两个男子正看戏看得津津有味。

小桌上放着各色甜点和坚果,瓜子、松子核桃一应俱全。喻行舟手里正抓着一把香炒葵瓜子,在嘴里嚼得咔嚓咔嚓。

萧青冥坐在他身边,单手支着下颔,用余光暗搓搓偷瞄他,这一边看戏一边嗑瓜子的习惯真是十几年都没变……

须臾,喻行舟掌心托着几粒白嫩的松子,递到他面前:“特地为陛下点的糖津松子。”

萧青冥轻嗤一声,不屑道:“小孩子才吃的东西,朕才不吃。”

喻行舟眼角弯了弯,慢悠悠道:“陛下一直盯着臣看,难道不是看臣吃得香吗?”

萧青冥慢条斯理把脸转过去,继续装作看戏的样子,懒洋洋道:“你怎么知道朕在看你,朕明明在看戏,一定是你在偷看朕才是。”

喻行舟一声闷笑,双肩微微抖动,眼波柔和:“陛下说的是,都是臣太关注陛下一举一动,还请陛下恕罪。”

托着松子的手送到萧青冥嘴边,他似笑非笑瞥他一眼,伸出舌尖灵巧一卷,眨眼就把松子一扫而空,嚼吧嚼吧咽下去,又拿眼斜斜睨他,一副意犹未尽想要更多的表情。

喻行舟暗自一笑,十分乖觉地继续剥松子,喂一颗吃一颗,片刻就把一碟松果吃光。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xbiqug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