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也没想到孙权竟然也会派遣信使去樊城。
派信使就算了,孙权不知为何对南郡的战事又讳莫如深。
或许是怕丢了面子?
亦或者其他?
对比刘封逻辑分明的战事罗列,谁更真谁更假,一目了然。
虽说赵俨、徐晃还是满宠三人都偏信于刘封的信中所述,但曹仁也不会一股脑子的选择对刘封信中所述尽信。
曹仁又看向了沉默不语的于禁。
于禁带了一万军士回襄樊,极大的缓解了曹仁兵力紧张的压力。
再加上曹操听闻于禁归来后,又专程派人来安抚:以春秋时期荀林父、孟明视的旧事来安慰于禁,认为于禁兵败非战之罪。
故而曹仁虽然鄙夷于禁的投降但也没有表露出对于禁的任何不满。
如今局势未明,曹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因内部不和而引发新的危机。
赵俨、徐晃、满宠、吕常也看向了于禁。
在场众人。
于禁是唯一一个跟刘封近距离接触过的。
在判断刘封信中所述真假上,于禁的看法也极为重要。
斟酌了片刻。
于禁沉声道:“刘封信中所述南郡战事,我不敢妄言真假。
我可以确定的是,刘封这个人重情重义,我曾以‘刘封身为养子,身处嫌疑之地又不能思防自卫’为由想要劝刘封北归魏王。
刘封却义正辞严的称我只是迂腐之见,又称刘禅当王世子是刘备父子三人私议所得。
观其言语,也对刘备颇为敬重。
故而单论刘封归降的理由和承诺,我认为是可以相信的。
唯一要考虑的是:关羽是否真的在江陵城战败。
若为真,那么刘封信中所述皆为真;若为假,那么刘封之意,或为拖延之计。”
吕常也表达了观点:“倘若关羽没有在江陵城战败,那么就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孙权识破关羽的内应之计想将计就计,但又被关羽反识破,双方谁也没讨得便宜。
第二种可能,关羽尚未实施内应之计,这只是刘封故意用来迷惑我等判断的假情报。
倘若是第二种可能,那么近期孙权和关羽应该会在江陵城大战一场。
我没想明白的是:刘封为什么要派人送信?让我等看不清南郡具体战事,岂不是更能拖延时间?”
于禁道:“倘若刘封并无把握内应之计能成功,又认为最终胜败的走向也会如信中所述,是否就合理了?”
众人再次沉默。
片刻后。
满宠再猜测道:“以此推断。关羽先是用奇兵反道奇袭公安城,后在江津口大破孙权,以其脾性,应该已生骄矜之心。
这个时候又联络到了城中内应,必会冒险行计而不愿听刘封良言,所以刘封其实在为自己谋后路。
如此,也能解释得通刘封是如何以溃兵之势击败吴将徐盛、马忠,以及为何会在抵达麦城后,又派人送信告诉我等南郡战事。”
曹仁也理清了眉目:“如此看来,孙权在江陵城尚有优势,关羽看似凶猛实则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是兵败身亡的结局。
既如此,可传令南乡的夏侯尚佯装退兵,再将刘封的信摘其精要,抄录一份,让夏侯尚派人送给关平。
若关平中计带兵离开三郡后,立即夺取三郡。
传令文聘严密监视夏口,有任何动静立刻来报!
同时告诉孙权和刘封的使者,都称‘兹事体大,我需要请示魏王,再作决断。’”
在面对关羽时,曹仁成了防守悍将。
在不面对关羽时,曹仁的天人将军风格也再次冒头。
这决策不可谓不脏。
不管孙权和刘封有什么诡计,拖延也好,诈降也罢,曹仁都只盯着上庸三郡。
只要将关平骗离房陵,曹仁横竖都不亏。
监视夏口,亦是心存断孙权归路的意图。
满宠、徐晃、赵俨、于禁、吕常闻言,皆是拱手称颂:“将军英明!”
曹仁听得舒坦。
自被关羽围城后,曹仁就感觉这一生征战积累的威名都被关羽给毁了。
虽说上庸三郡是蒯祺和申耽申仪在管,但三郡被夺,曹仁这个征南将军也是难辞其咎的。
若能重新夺回三郡,今后见到曹操时,曹仁也能拍着胸脯向曹操证明他这个征南将军实至名归。
曹仁在襄阳积极应对,要在这场关羽和孙权的大战中尽可能的窃取好处。
秭归的刘备,同样也在积极的应对当前的危机。
虽然刘封派人送来的战报中貌似占了孙权不少的便宜,更是连韩当都被刘封给斩了,但刘备也深知孙权不是个会轻易服软的,这几场小范围的胜利并不能让孙权惧怕服软。
想让孙权服软,得将孙权打痛!
上回湘水划界,表面上是刘备带兵入公安跟孙权谈判,实际上双方私底下也是打了几场的。
若非吃了亏,孙权也不可能乖乖的让出到手的零陵郡,更不可能承认跟刘备借贷两清。
正如伟人所言: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