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洛阳城南,太学。
上午时分,集贤堂内。
此前尚显空旷的集贤堂,如今已经有些拥挤了。
太学第一年招生五百,毕业一百。
第二年依旧招生五百,毕业人数还是一百。
第三年还是招了五百人,但从第一期读满三年、还未毕业之人,却还是需要离开太学、各返本郡的。
这也没办法,人材在精而不在多。
太学设立的初心,本就是用以寻找大才,而非做成官员培训班的。
达不到标准的各回原籍,有了在洛阳的求学经历、回到郡中也是要被人高看一眼的。
曹睿面对着一千三百名太学士子的期盼目光,说了许多前程远大的鼓励之言。
在郑博士的主持下,太学里日常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忠君爱国。
试想一下,作为一名每日都要学习忠君爱国之道的年轻士子,当你毕业之时、皇帝亲临太学当众演讲。
这会引起多大的狂热?
基本上曹睿每说几句,下方就会自发的响起一片掌声,以至于演讲不得不中断了好几次。
曹睿演讲已毕,郑称郑博士高声喊道:“陛下讲演已毕,现开始太学问政。三问、三答,一如既往。”
郑称话音刚落,太学生们便蜂拥般举起手来。
都到了太和三年了,谁还不知问政时最容易出彩、最有可能被皇帝看中?
人都是有分别心的,皇帝也不例外。
既然人数众多、后面的人都看不清面孔,那就从坐在最前、甲阶的学子中来挑选。
司马昭本是凑热闹一般的举手,在皇帝伸手一指、郑博士又高呼自己名字的时候,司马昭站起来的时候,整个人的脑袋都是懵的。
郑称继续把控着流程:“学子行礼,做自我介绍。”
司马昭躬身一礼:“拜见陛下,学生司马昭、河内温县出身,现年十八。”
司马昭一站起,几乎堂中的所有士子都在盯着司马昭的后脑勺看。
司马懿也有些意外,怎么就挑到我家子上了呢?
曹睿看着司马昭的拘谨样子,笑了两声后看向司马懿:“是司空家的二公子吧,朕认得相貌,今日便考校一番才学。”
司马懿拱手:“犬子鲁钝,年幼无知。臣也不知他能问些什么来,还望陛下莫怪。”
“无妨。”曹睿转过头来:“司马子上是吧?朕知道你,可以开始提问了。”
太学问政已成固定流程,年轻的士子们、在毕业之前,往往会聚众猜测问题与提问之人。
司马昭自然也听了一些,再度行礼后出口问道:“学生请问陛下,太学的教授们称陛下曾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前两届太学生皆前往陇右、雍州管理屯田之事,而此后的太学生、还有哪些能为大魏效力之处呢?”
曹睿点头:“朕的确说过这句话。司马子上,学子们在太学中、可否理解朕这句话的本意?”
司马昭拱手答道:“禀陛下,博士们称此言乃是说,为官者需要明习庶务、懂得百姓疾苦,为国治民之时才能称职得体。”
曹睿道:“博士们教的没错。但朕今日要与太学生们多说一句。”
“朕方才在想,今日集贤堂中的太学生们,有朝一日会出多少两千石呢?会不会有刺史、尚书,会不会有六部九卿呢?”
“朕对你们、对太学生们的期望是无限的。这便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的另外一层含义了。”
曹睿话音刚落,集贤堂内一千多年轻士子们又得到鼓舞、热烈而又急促的鼓起了掌来。
曹睿听着掌声,倒没有因太学生们的拥护而自满,而是感慨太学生们的活力与激情。
年轻就是好。
整日在宫里、在朝堂上,与这群五六十岁、六七十岁人老成精的臣子相处,哪里有与学生们相处来得轻松?
郑称抬手、掌声瞬间停下。
曹睿又道:“方才问到有哪些可以效力大魏的地方,朕今日明白告诉诸位学子。”
“凡是太学毕业的学子,为太学郎、皆需在各地屯田、水利、农业之处任职三年。”
“非如此,不能明农桑之艰难、国力之来源、万民之所想。”
“三年期满,考评通过,则太学郎们皆转为五百石,前往洛中各官署、各州郡任职,同等情况优先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