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康熙不但没有考虑过朝廷武将们的颜面,反而有意如此。
太子妃再是上天送给大清的福星,但她却也仍然是肉体凡胎,战场之上多少人亲眼目睹,她这两场胜仗全部都是自己一刀一枪地拼出来的。
而且康熙素来知道林默涵自小经历着怎样恐怖的训练,那样的训练程度就连最强壮的成年男子都难说可以每天坚持下来。
而太子妃却可以,更加令人敬佩的是,从未有人这样要求她去做,太子妃如今的成就全凭她自己的坚强意志。
康熙从京城一路走来,每日都和将士们生活在处,见到了许多英勇的战士,却也看到了不少满洲大姓子弟的怠惰。
堂堂七尺男儿,打仗之时,不但不敢往前冲,甚至还会拖累旁人,真是对不起他们祖先的威名,简直不堪入目。
这些人拿着朝廷给的丰厚俸禄,享受着八旗子弟这个身份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却一点都不思及这份好处背后的责任。
底下的士兵们如此,上层武将的表现也让康熙十分地不满。
他们不是不忠心,只是有些太平庸、太无能了。
太平盛世时,他可以养些忠心却无用的武将们来展示君主的宽和体恤。
然而大敌当前之时,这些庸才却实在令他难以容忍。
康熙开始思考是否现有的八旗制度出现了大问题,导致这些人在战场上被准噶尔人压着打,以致于只有在太子妃出现时才能扭转局面。
所以他当然要无限地抬高林默涵,如此才能为接下来的事情布局。
他们若是在太子妃的面前感到羞愧倒也罢了,从此之后洗心革面,牢记自己武将的职责而努力训练是最好的。
但要是对太子妃心生嫉恨而准备生事端,康熙想到这种情况时眯了眯眼睛,有争议才能有破局的契机,他唯一怕的就是这些人无动于衷,一心只想拿着朝廷的俸禄赏花玩鸟,愈加颓废,将自己身上的职责忘到九霄云外。
如此一来,这八旗制度便是非改不可了。
在对准噶尔的后续安排商议之时,康熙每次都会让林默涵来参加,只是她也没有提出过什么意见,毕竟此时还能出现在康熙面前的都是真正的有才之士,那些庸碌无为之人早就被贬了出去,是以大家的意见都很完备,林默涵并无特别补充。
准噶尔经此一役,连个像样的首领都找不出来了。
而且在此关口,谁也不敢轻易冒头。
最后,还是五王子被推了出来,成为准噶尔的新任首领。
这位五王子的母亲是个藏族的奴隶,是当初噶尔丹顺手将人抢回来的,宠幸了几日后便随意被扔在了一旁,所以这位五王子自小就不受重视。
而且由于他母亲异族奴隶的身份,五王子受尽了其他兄弟们的欺负,身子骨一直很是瘦弱。
这会子被推上了首领的位置,也不过是因为准噶尔人想找个傀儡来承受战败方的屈辱罢了。
就算康熙对准噶尔再恨的牙痒痒,也不能将之全部灭族,否则最先引起恐慌的恐怕是汉人,届时只怕社稷都要动荡。
且准噶尔精锐尽损,噶尔丹及其出色的子侄们全部战死,十年之内他们都难以恢复元气,根本不足以再威胁到大清。
所以康熙倒是不介意留下他们这些老弱病残,将他们全部打散,分别编入蒙古诸部落,再也不能生出波澜。
至于这位五王子,便永远地居留在京城吧。
有他在,所有人都会记得曾经多么不可一世的准噶尔已被大清歼灭,若敢来犯便先掂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
这边的事情一了结,也终于到了班师回朝的日子。
在这期间,胤礽每日都要捧着林默涵带回来的那束小野花端详许久,尽管它早已变成了一束彻头彻尾的干花。
在回程的路上,胤礽的伤已经没什么大碍了,他连康熙那辆宽大舒适的马车都不去坐,整日都骑着马腻在林默涵的身边。
原本康熙也要给林默涵准备车架,但她实在受不了马车的颠簸,还不如骑在马上来的自由自在,赶紧给拒绝了。
康熙一想,自己这个儿媳妇可不是什么娇滴滴的女郎,而是一刀能砍下好几个人头的猛士,便也不再坚持,随着她去了。
至此,什么女德,什么规矩,在林默涵的面前算是连层窗户纸都没有了。
她与胤礽时常脱离大部队,消失个一两日之后便又重新出现,旁人倒还没什么,只惹得胤褆每每都用要杀人的眼光盯着胤礽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