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8章 突厥来使
李承乾旁若无人的站在大殿门口,依依不舍的看着李佑离去,心中也是唏嘘不已。
或许这满朝的精英,也有不少人能看出自己的刻意为之。
但做为皇帝,这是他的职责,他需要以身做则,畅导仁义,树立正面的社会风气。或许有人会说他卑鄙无耻,表面假仁假义,实则心思阴狠毒辣,杀人不见血。
可那又如何?
皇帝不需要是个好人,更不需要是个道德君子,只需要守好江山,让百姓百居乐业,好好生活。
要做到这点,雷霆手段和菩萨心肠一样也离不开。
用归用,怎么用却有巨大的差别。前者尽量放在暗中,借托于他人,只要达成目的就行;而后者则需要当仁不让,大肆宣扬,激浊扬清,宏扬正气,理顺世道民心。
要想肩负起守护天下苍身的重任,哪有那么简单,即要震慑小人,又要保护良善,各种手段更是不能或缺,仅仅只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善心是不够的,更要有普渡众生的能力。
理清了思路后,李承乾抬眼看了看太极殿外面的天空,随后衣袖一摆,转回殿内,施施然的穿过摒息静气看着他的百官们,缓步走上台阶,从容的坐在自己小龙椅上。
这么一番普天之下,唯我一人的霸气,看得李世民老眼精光四溢,异彩涟涟。
刚刚在李承乾看来只有一瞬间,实则已经过了差不多半柱香的时间,李世民没有打扰,也没有继续朝会,而众臣也是默默伫立,静静的守侯,在这种特意营造的沉默中。
李世民将李承乾独属于天子的那份气度,完全给凸显了出来,冲散了一些之前含泪为李佑求情带来的稍显软弱的氛围。
当李世民一脸满意的看向自己的儿子时,殿内武将群体中的侯君集却是紧紧的咬着后槽牙,躬身曲背,小腿微弯,小心的将自己穿上盔甲,略显魁梧的身形缩小了一些。
躲在傻大黑粗的尉迟恭侧面,以免让皇帝察觉到自己的存在。
他心里纠结的简直想痛哭一场,做为太极殿内唯一个知道内情的人,他是眼睁睁看着诸王就蕃,李佑被皇上留了下来,又一点点的推到了山东,最后又跳到了坑里。
间接完成了打击世族、分配土地和招集无世族背景的普通兵员这三大艰巨的任务。
这最后的含泪求情,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
恐怕李佑做梦都想不到,他的命运早就被安排好了,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立下了这么多大功,还差点被砍了脑袋,最后落得圈禁终身的下场,还感激涕霖的献上自己的关门秀。
皇帝的表现,再次刷新了侯君集的认知,让他无言以对。
听到身边武将暗暗觉得皇帝太过重感情,心慈手软的交流;看到满朝臣子的拥护,亲切的看着‘重情重义’的皇帝,松了口气的时候,侯君集真想仰天长叹。
一个老虎就够可怕了,更可怕的是,这只老虎把身上的斑纹染成了白色,又戴上两只耳朵,躲在一群牛羊之中,嘴里叼着一拙青草,慢慢的咀嚼着,充当兔子。
这简真让人恐惧到灵魂颤栗、夜半发寒。
什么软弱,什么仁厚,什么慈悲,都他玛的见鬼去,你们这帮人真是瞎了狗眼。张大嘴巴好好看看吧,那毛皮可以作假,耳朵可以做假,吃草也可以做假。
可那偶尔从嘴唇缝隙里露出来的尖利僚牙,还有牙齿缝中的红色血迹,证明了它是吃肉的。
侯君集最后同情的看了眼一脸关切和欣慰的李世民,暗道,你俩谁保护谁,还还一定呢?
十天后,右贤王带领的四路大军,扫平北方诸镇,于长安城北汇聚。
近百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列阵于渭水北岸,庶天蔽日,一眼看不到边,那股冲天的杀气,压得整个长安城瑟瑟发抖。不禁让人想到武德九年的颉利南下,还有贞观十年的丰州城外。
尤其是经过丰州之事的将领们,更是心中恐惧不已。
大唐的兵力分为两部,一部份实力弱的守卫城池,另一部份拥有战力的,列阵于渭水南岸,与突厥骑兵隔河对恃。
让人觉得有些惊愕和怪异的是,渭水两边密布的大军,竟都是打着李字大旗,若是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这是一家的兵马。只是很明显,渭水北岸的大军气势更壮,声势更隆。
太极殿的朝堂上,大唐的君臣们正在此处商议应对事谊。
侯君集做为大唐名义上总领兵马的太尉,站在殿中汇报着敌情:“启禀太上皇、皇上,末将亲自带人察看过了,突厥人在渭水北岸列了四个巨大的阵营。”
“每个人阵营不下二十万人马,突厥总兵力不低于八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