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舆论
广州皇宫,清晨时分,六百名新科进士各自肃立,站在太和殿广场之前
殿试一般并无落榜之说,除非考生在答卷之时违逆犯上,否则一般不会有人黜落
此时六百余名贡士经过殿试以后,已经成功变为朝廷的新科进士
一众新科进士身着蓝罗袍站在阶下,而朱朗则是领着朝中百官,站在太和殿门前
“自甲申以来,社稷动荡,礼仪沦丧,至今日朝廷终于再次开科取士,延揽贤才”
“你等既是甲申年后朝廷的第一批进士,也是孤在粤省立朝以后,亲手所取的第一批士人”
“东虏威逼,国事艰难,朝廷此时取士非为辞章之臣,而为得实干之才”
“古语云宰相必发于州部,猛将必起于行伍,你等这批进士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今次朝廷所取进士,无论一甲二甲三甲,一年以后都要外放州县历事磨炼”
朱朗身后,瞿式耜等人脸上却是神色平静,此事监国殿下早已与内阁众臣商议过,而一众阁臣也并无人反对
瞿式耜也好吕大器也罢,这些历经过甲申之变的大臣,大多都有经略一方的经历,他们也比旁人更清楚,拥有实务经历的重要性
大明进士的培养过程其实很不合理,第三甲的进士因为名次靠后会外放
但一甲以及二甲之中最精英的一批进士,在经过馆选后,却都会留在京中培养
许多馆选进士自考中进士以后,便一直在京中做官,大批尚书侍郎一级的官员在升任之时,甚至都没有过治理地方的经历
这些一直在京中流转的官吏,谈文章道德拉帮结派自是一把好手,但一旦要处理实际事务,便会漏洞百出
大明承平之时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在眼下这等乱世,这些只会袖手空谈的官吏根本毫无用处
明末为什么这么多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士绅官吏,因为这些清流词臣出身的大臣,根本就没有能力组织人力守城御敌
在乱匪鞑子进抵城下之时,这些人可不就只能临危一死报君王了吗
朱朗与内阁众臣商议以后,粤省朝廷对新科进士的培养路线也发生了改动,第三甲的进士在培训三月后,仍要直接外放
一二甲的进士则先在六部观政历事半年,半年以后,朝廷将派出的资深官吏对这些新科士人进行培训
一众新晋进士在被教导过刑名,粮赋等基本政务以后,这些人同样全部要外放州县,出任基层官吏
至于这些人之后能不能再从地方杀回中枢,便要看这些人自己的能力造化了
朱朗此时是要人去劝课农桑,收取赋税,安定百姓,而不是要一群翰林院的文士在朝中大谈道德,毕竟朝廷总不可能靠着道德节气,把清廷赶出中原吧
朱朗也不管下方一众进士反应,说完以后便对着身侧的官吏示意一下,鸿胪寺的官吏也是立即上前,高声诵读
“庚寅年三月十五日,朝廷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监国殿下钦点一甲状元陈永华,榜眼李颙,探顾炎武”
下方一众新科进士此时终于也是开始骚动起来,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陈永华三人被内臣带上上方台阶
三年一科,一科三人,朝廷虽然有了进士外放的新规,但名次是做不得假的
二甲三甲出身可能还没有太大区别,但一甲和二甲的不同却会极为明显
无论朝廷每年取多少进士,但一甲永远只有三人,一甲之人只要踏入仕途,无论是谁都会对他们青眼有加,在出仕时也必定会享有优待
陈永华三人被领到台阶之上,陈永华李颙两人脸色涨红,顾炎武毕竟已是中年还能保持情绪稳定,但脸上同样神色激动
顾炎武本是礼部所呈的头名,只是朱朗取了陈永华李颙两人,所以便将顾炎武排在了第三
眼前三人中,有两人皆是朱朗知道的名传后世之人,朱朗更是曾经取用过顾炎武后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
朱朗看着眼前三人,神色却是颇为平静,他已不是初来此世之人,见过的名传后世之人亦是多不胜数,真要算起来,清廷使团中的正使冷僧机,同样也是个名传后世之人
朱朗轻声开口说道
“你等三人乃是孤亲自点中的三鼎甲,尔等策论孤已亲览,皆为一时之选,才出众人”
“如今天下纷乱,正是你等大展才华之际,望尔等实心用事,早日为我大明栋梁”
“臣等必鞠躬尽瘁,以报殿下朝廷知遇之恩”陈永华三人跪地叩首,朱朗对着身侧示意一下,李国用很快便捧着三顶金丝乌纱帽上前
朱朗取过纱帽以后,竟亲自为三人着冠
下方一众进士看着跪在地上,被监国殿下亲自授冠的三人,脸上皆是神色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