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哼了一声没说话,拱手算是还礼。
徐阶也出来打圆场,他看着张四维道:“张参政,太师不是说了吗,协商协商,那就万事好商量,你看这事能不能有缓?退休的岁数放宽一些。”
“就算放宽,各位又有把握来说服北京这上万名官员吗?”
众皆沉默不语。
放宽的好处有,坏处也有,那就是很多岗位依然是有人在占着位置,那大量的无处可去的官员又该怎么安排呢。
“在座各位上司,罗阁老做过吏部尚书、徐阁老也做过吏部侍郎,李部堂现在就主政吏部,用太师的话,那就是都有组织经验,怎么安顿,您三位难道就不能替太师出点主意吗?”
张四维开口言道:“协商协商,总得你们也给点建议吧,不能光追着下官提出的想法进行批驳,这么做不行、那么做还不行,难道就要为了这么一件事,拖我大明朝好几年原地踏步不成?”
几人无不皱眉,对张四维的态度感到不痛快。
这个张四维,也太过于年轻气盛了,是,你是领导的贴身大秘不假,但也不能不给大伙面子吧。
只能说进步的速度太快,政治上有点轻浮了。
不满归不满,但现在不是赌气子的时候,还是以优先解决问题为主,徐阶等人都五六十岁的年纪了,也不可能和张四维一般见识甚至去斗气的针锋相对。
“以往吏部出现官多而位少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安排进都察院,加都察院的虚衔。”
罗珵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也可以通过加虚衔的方式来安顿一部分官员。”
“这样不好。”徐阶摇了摇头:“过往这么做是因为需要安排的官员并不多,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塞进都察院也就塞进去了,但现在是上万人,难不成让都察院一口多上万个御史言官出来?
别说一万个人了,就算一百个言官,那咱们将来这耳根子也别想消停,一百张嘴还不把奉天殿、文渊阁的房顶子给吵碎了。”
“不往都察院里塞,又能往哪塞呢?”
罗珵皱着眉头发愁:“一下子砍掉整套北京班子,那么多尚书、侍郎就没法安排,更别说下面的官员了,还有北京翰林院、国子监的生员,他们本身就在苦哈哈的等着一个实缺,现在并入南京监院之后,这个实缺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等到了,绝对会闹事。”
“要不,先别急着砍?”顾可学小声提出了一个建议:“先放个十年、二十年的,等将来时机成熟了,再慢慢取消一些无关紧要的衙门,一步步收缩官员的数量继而解决安置问题。”
万事不决则拖。
留给时间,相信后来人的智慧。
他们愿意等,可陆远哪里会能愿意。
二十年?
二十年后陆远都快六十岁了。
就这年代的医疗水平和条件,陆远都害怕一场大病送自己归西。
若是能开天眼得知自己这辈子能活多大岁数,慢说一百,哪怕八九十,陆远都不至于如此着急了。
因为未知,所以着急。
张四维只犹豫了几个呼吸的瞬间就摇头。
“这件事,必须要在迁都之前就解决掉,绝不可以带着问题去南京。”
众人皆一叹。
说着都简单,但这种事哪能这么容易的就商量出一个双方满意的结果啊。
是故然,今日这堂碰头会又是无疾而终。(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