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最新地址不迷路:www.xbiqugu.com
香书小说 > 舍弟诸葛亮 > 第784章 趁着灭曹改察举

第784章 趁着灭曹改察举

诸葛瑾摸清现状后,就知道今天这个会,肯定还是得自己带头,先想个思考的方向,然后让大家往那个方向努力动脑。

这种节奏,过去十几年里,他已经习惯了。自己最大的长处就是远见卓识,高屋建瓴,而在完善细节、解决具体问题方面,肯定是不如二弟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诸葛瑾穿越至今十七年在这方面没什么长进,恰恰相反他已经长进了很多了,尤其经常跟二弟切磋,他的脑子也是越用越好使。

只是再怎么长进,在处理细节推演方面,他也只是天下第二,这一点二弟确实比自己强,只能说是人各有所长。

诸葛瑾按照后世学到的那么多博弈论和逻辑学方面的模型,在脑中快速过了一遍,一个个往上套,很快就想到一个朦胧的努力方向。

他心中暗忖:“要想说服人变法,首先肯定要有利益交换,如果一味用强,容易吃相难看,还有伤主公多年积累的仁德之名,容易激起反抗。

我们要做,肯定要做得漂亮一点,如果担心出让太多利益,大不了把甜头设得小一点,但绝对不能完全不给。

而在给了一点甜头的基础上,想要对方让出大利益,估计就得用那招屡试不爽的老办法,先叫嚣要掀屋顶,等对方激烈反对时,我们表示可以妥协,只开扇窗。这时候反对派的人为了不掀屋顶,多半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开窗的方案……”

诸葛瑾一番梳理,很快确定了两个基本要点:

首先,不能一味要利益,要有舍有得,给点小甜头。其次,甜头不够大的情况下,就靠漫天要价的讨价还价模式,先声夺人吓住对方。

不管最后具体细节如何,这两个努力方向是错不了的。

然后,诸葛瑾就隐晦地把这个思考方向,跟众人大致说了一下,算是此番会议的指导思想。

刘备立刻认可了这个指导思想。

而诸葛亮也马上心领神会,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大哥的思维方向了,所以完全不会觉得意外。反而觉得立刻就能顺着思路往下想细节,兄弟俩非常有默契。

其余众人,鲁肃是最能跟诸葛瑾思维契合的,庞统、周瑜段位就稍微低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两人智力和经验不如鲁肃,只是鲁肃比他俩更有大局观,视野站位也更高远。

众人就顺着这个思路,互相启发地聊了一会儿,模模糊糊有了些努力的方向,但总觉得还是挺空中楼阁的,难以落地。

诸葛亮想了想,建议道:“大哥,不如说说,你心目中那个选官之法变革之后,究竟要实现怎样一个效果,然后我们才好讨论究竟要出让多少利益、如何妥协。”

诸葛瑾一想也对,既然要谈条件,肯定要把理想状态的开价先说清楚。

这方面他就在行了,因为后世有那么多科举制改革的现成条件可以拿来借鉴,他稍加修饰、使之符合汉朝的政治基础环境就好了。

诸葛瑾略一梳理,立刻说道:“我理想中的选官之法,自然是要确保地方州郡选拔上来的人才,将来可以得到朝廷的考核,才学不过关的,就重新黜落发回地方,不得重用。

而为了实现考核,在最初选人时,候选的人数就要增加数倍,这样才能挑挑拣拣。原本每个郡每二十万户人口,才出一个孝廉,未来可以比如五万户就出一个候选的人才,到了朝廷之后,再按四比一甚至五比一的录取比,刷掉多余才学不合格的。

甚至,我们可以考虑,把最常用的孝廉和茂才两科结合,允许地方上依然以品行察举候选的人才,在地方上只要有德行,依然可以选上,但到了朝廷考核的时候,如果才学不行,就还是会被黜落。

到时候,德行就成了敲门砖,只是最初的门槛,才学才是最终决定是否授官重用的关键。但我们也不会彻底改掉大汉自古以来重德重孝的倡导,这样可以给天下人更多的缓冲时间。

甚至,我们可以给那些举了孝廉、送到朝廷参加考试后,学问不过关的,依然发一份微薄的禄米,比如每年百石,作为过渡阶段安抚人心的手段,未来十年之后,甚至更久之后,徐徐减少,最后‘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一定年限之后,再有孝廉学问不过关,复试被黜落的,就不再给保底禄米,或是至少减少其数额。”

诸葛瑾还是很谨慎的,他绝没有想过一上来就搞宋、明式的科举,那样肯定会被激烈反对,甚至有可能延误刘备的重新统一大业。

所以先一步步走,搞隋唐式那种“半举荐半科举”的过渡模式,才是最稳的。隋唐时候也有科举,但谁能参加考试,还是非常受地方上官员的推荐干预的,基层缺乏后世宋明的院试、府试、乡试一级级基层考试。

汉朝一贯是地方上举荐的人才就能直接做官,诸葛瑾不可能一下子把地方的这块人事权彻底剥夺,只能是渐进式设想一种“地方上仍然有权推荐,但推荐上来的人,中央要考试择优录取”的混合模式。

而且他巧妙地结合了汉朝最主流的茂才和孝廉两科,将其合而为一,地方上可以选“德”,到了中央再从所有已经有“德”的人里选出“贤”。这也算是一个过渡期最稳,最容易被地方接受的模式了。

他这个思路,肯定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不过没关系,二弟诸葛亮会帮他慢慢完善的。

有些细节,过于激进超前了,那就先缓一缓。还有些地方步子可以迈大一点的,大家也都可以提出来,一起参详。

一番讨论后,刘备初步表态:“子瑜说的这个法子,确实可以革除我大汉数百年来的选官弊端。百余年来,地方上的郡守,哪个不是被当地豪强、世家钳制?

但凡所举之人,不合世家心意,世家便不跟太守利益交换。而若是不给当地豪强让渡孝廉名额,豪强便会为害地方,扰乱治理,让太守的政绩不堪入目,以此威胁。世家、豪强一个利诱,一个威逼,才导致朝廷的察举之法越来越糜烂!是时候下狠手改一改了,哪怕将来天下太平了,也不能再重走老路。”

刘备发了话,这个努力的方向就算是暂时定下了,变法要争取的筹码,也渐渐清晰。

剩下的就是两个问题:如何制造一个“掀屋顶”的预案,先去漫天要价,然后等地方上反对,再渐渐降价回“开窗户”。

其次,就是如何给一点小甜头,作为变法后萝卜加大棒的那个“萝卜”。

而且这个“萝卜”不能乱找,你得结合眼下的实际情况,给一个巧妙地契机,去引出这个萝卜,不能是凭空想的。

最好的情况,就是这个“萝卜”原本是曹操的暴政夺走的,然后现在刘备回来了,要“矫枉过正”,把曹操夺走的东西还回来,最好能更进一步,比大汉朝之前做的都更好、更宽容、对官员和人民的束缚都比以往更少。

综合这两点考虑,这个“萝卜”可绝对不好找,需要兼顾考虑天时地利人和。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xbiqug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