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率先说:“我军如今有信鸽,些许绕路的麻烦,倒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保持定期以骑兵绕路、往合肥运来平时母巢位于彭城的信鸽,再往彭城送去平时母巢位于合肥的信鸽。
遇到急切时,把信鸽放归,就不用绕路了,可以直接从曹军占领区的野外上空飞过来。一些不太机密的紧急军情,不怕曹军知道我军知道的,都可以这么送。
所以我觉得,去彭城或下邳的军事需求并不明显,可以克服,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车骑将军幕府的象征意义太明显,不宜反复轻动。”
刘备微微点头,按诸葛亮的说法,庞统提到的问题,可以用技术手段克服。而诸葛亮提到的好处,则是政治层面的,庞统一开始没考虑政治的稳定性问题,只考虑了军事和人事上的便利。
庞统想了一下后,倒也不再坚持,只是嘟囔了一句:“若是如此,纯粹要交通便利,军情消息传递快捷,寿春也好过合肥。至少直接濒临淮河,不如再换船折入淝水。
去年不选寿春,乃是曹强我弱,寿春过于靠近前线。如今我军夺取曹军三郡之地,并且拉平了整条淮河防线,淮南西部也尽入我手,有元叹、文长在左翼为依托,寿春能确保绝对安全,这不比合肥好?”
始终没有开口的诸葛瑾,这时终于开口了:“士元,你筹划计谋,往往重军事、重实利,却不重虚名。主公要争天下,必须名实相副,虚实相应。
寿春论便利,或许胜过合肥一筹半筹,但毕竟是袁术伪都。主公是要破旧立新,再造汉室,怎可继承袁逆遗留的宫室?
其余下邳、彭城虽也不错,但主公曾经在下邳,被吕布所偷。吕布、陶谦反曹,也先后失败于彭城、下邳,主公当彰显新气象,自然不能与前人相同,这才能鼓舞人心。”
刘备本人和诸葛兄弟当然是不迷信的,庞统也不迷信,不然他也不会那么实用主义。
但架不住下面的人未必个个理智,如果有一部分人觉得用陶谦、吕布、袁术那些失败者的根据地,作为我方的根据地,也会不吉利、对曹作战不利,那么该避免就要避免。
刘备听了,果然还是赞同诸葛兄弟,拍板道:“士元所说,在军事上确实有理,论实利,也是最划算的。不过通盘考虑全局,还是要兼顾军事和为政之大义。
既如此,那就一动不如一静,还是留在合肥。而且去年刚来时,为了防止曹贼警觉,当时只是设了临时幕府,不曾大张旗鼓。
如今,就正式操办些典礼,并且增广幕府规制、并扩建合肥军营、校场,务必气象与曹操的幕府相等,以正天下视听。”
刘备这一拍板,也算是把未来几年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重新确认了。武昌侯府就放在武昌,而车骑将军幕府,就正式放在合肥。
以东线为战略重心时,刘备就正式常驻合肥。以南线为战略重心时,刘备就正式常驻武昌,或者随军出征——比如要是将来真到了要收刘璋的时候,那就属于“南线为重”的情况,但眼下肯定不是。
庞统听了,也没多争辩。他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军事上算计得好,而政治上的觉悟、眼光确实比诸葛兄弟略低,也没什么不服的。
庞统只是随机应变、查漏补缺道:“既然主公坚持把幕府继续放在合肥,那么距离北方稍远,必须在北方另设一员重臣,统筹全局。有些事务,不必请示主公,此人便能全权决断,如此才不至于被曹贼所乘。”
庞统说到这儿,停顿了一下,没有再提具体人选。
但他很清楚,刘备肯定会在诸葛兄弟里选一个,专断东线和北方的事务,另一个则留在身边,负责南方的事务。
具体谁外放谁留身边,外人就不插话了,看刘备自己的意思。
刘备想了想,也没说出来,而是先跟诸葛瑾、诸葛亮兄弟眼神交流了一下,然后才拍板:
“既如此,就烦劳子瑜回琅琊老家,统筹青徐幽冀之事。琅琊地处青徐交界,正好协调云长和显思的防务。北边之事,子瑜可全权决断。
孔明就留在孤身边,负责荆扬事务,以内政为重。徐州的淮南之地,如广陵郡,东海郡,也可划归孔明统筹。这些地方没有战事,只需梳理好民政,为前方足兵足食。
孔明更擅水利、劝农、理民。未来数年,我军又要专注于推广林邑稻,在江南各地慢慢广种早稻。让孔明统筹此事,协调各郡,并且派人总结林邑稻种植经验、技法,整理成农书,由官府着力推广,才能事半功倍。”
刘备是过过苦日子的,他知道一种新的农作物引进进来,不是嘴皮子一碰就能种出来、种得好的。
中间肯定会踩坑,要试点,要解决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要是没有诸葛亮这样的奇才统筹,南方种早稻的事情就是多浪费三五年才能大成,也是有可能的。
还是让诸葛亮发挥所长,一边试点一边总结经验,写出农书,徐徐图之为好。
商讨完了幕府选址、诸葛兄弟的南北分权这两件顶级人事大事后,刘备才能进一步深化细节,开始讨论各州级别的军事、政务负责人。
而当务之急,也是给幽、冀这些原本袁谭治下的地盘,选取防守的主将,以免将来曹军入侵时顾此失彼。
既然当了盟主,就要罩住小弟。罩住小弟最关键的,就是派得力武将过去协防。
此前袁谭麾下的管统、张南等人,是实在不堪大用了。
刘备便首先请教:“诸位以为,未来何人可为幽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