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书小说

最新地址不迷路:www.xbiqugu.com
香书小说 > 兰芳 > 第四百九十章 五千年未有之大变革

第四百九十章 五千年未有之大变革

此次作战意义重大且路途遥远,为保万无一失,后勤方面需要为此提供数量极为庞大的粮食和罐头。

所以这段时间所有国营罐头工厂和粮仓都在大规模生产食品往补给船上运输,以确保除了赶路所需要的时间之外,战斗所需要的时间之中士兵们的食物所需。

不过有趣的是,虽然前往欧洲的航路华联是非常清楚的,也有很熟练的航路,但是所需要的时间还是风帆商船时代的。

风帆时代,利用洋流和季风,大规模大型商船从广州出发到伦敦,怎么着也要四个半月到五个月的时间。

可是眼下华联海军装备的全都是蒸汽铁甲舰,拥有强劲且持续的推动力,平均航速超过风范船只数倍,所以要花费多少天才能抵达伦敦也是一个不太好说的问题。

不过无所谓,就当是一次实验。

反正带英也答应了华联海军可以沿途秘密使用带英的一些殖民地的港口,到了欧洲之后也可以向带英购买日用品,再不济还有法兰西,所以也不担心补给会有什么问题。

这支庞大的远洋舰队最后在兰芳十八年的二月正式从广州出发,赵学宁亲自坐火车到广州送行,为他们召开盛大的誓师大会,亲自发表演说,预祝大军凯旋。

然后,李闯便信心满满豪情万丈的率领这支舰队出发了。

李闯带领舰队出发之后,赵学宁顺便乘坐这几年来修缮成功的铁路通道在南国区域转了一圈。

他从广州去了一次越南,最远抵达了真腊省,前往了这些自己很多年前抵达过的地方,还特意去了一趟当初在南越省立下的碑文,向当初的死难者进香祈祷。

之后,他返回天京,向北去往了已经成功通车的燕京,又进一步视察了正在高速建设之中的通往乌里雅苏台和兰州的铁路。

这一趟高速旅程给了赵学宁很大的感触,让他亲眼目睹了古老的东方大国在他的带领下步入工业时代的模样,让他看到了古老的巨人使用蒸汽装备展开全新征程的模样。

越来越多的工厂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了土地,向周边的工业都市汇聚,成为了一名工人,并且连带着自己的家庭入住城市,成为全新的工薪阶层。

他们的出现永久的改变了这个古老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格局,工业生产和工业建设在华夏大地上不断崭露头角。

越来越多的混凝土房屋建设起来,越来越多的水泥公路铺设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听说过火车甚至亲眼见过火车,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余钱能够离开从未离开过的家乡,去到周边的大城市开开眼界。

乡野小路变成了宽阔的大道,尘土飞扬泥泞不堪的泥土路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何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身边发生了极为巨大的变化。

华夏的大变革终于也从政治和军事领域扩展到了民生领域,民间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工业革命的浪潮推动,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时代风范。

这一次旅程赵学宁最后抵达的地方是西安,或者说,是长安。

兰芳十七年年初的时候,赵学宁已经通过国务委员会恢复了“长安”之名,作为华联的西京,长治久安是个不错的寓意,讨个彩头也算不错。

而且当初,赵学宁也来过长安,他就是在长安彻底消灭了带清小朝廷,结束了带清的历史,在长安抓住了永琰,把他带了回去,成就了如今燕京城中紫禁城博物院的一号人气讲解员。

那一次他来到长安的时候,长安还是一座在战火中苦苦挣扎的城市,硝烟弥漫,到处都是尸体和暴徒,人们麻木且痛苦不堪、衣不蔽体。

而这一次,长安城则显露出了别样的活力,虽不至于恢复到当年大唐万邦来朝的盛世气魄,却也有了华联西京的一番风采。

长安的城墙经过了整修和扩建,城区已经比原先扩大了一倍有余,大量新的混凝土建筑被建设起来,大量工厂、商铺、小手工作坊进驻其中。

因为铁路通过且高素质劳动力较多,所以长安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生产城市,不仅新扩建的城区基本上都是工厂为主,连城市外围也有很多工厂落座于此。

城内的工厂多是食品工厂、纺织工厂、造纸工厂等等规模不大、对日常生活影响也不大的轻工业工厂,而城外的工厂则多是冶铁炼钢等等的重工业工厂。

为此,长安城内还非常有前瞻意识的搞了城际铁路,把重工业工厂区和城内工人们的居住区用铁路连接了起来,每日工人们乘坐短途火车上下班,速度快,不浪费时间,还安全。

赵学宁对此很满意,这说明地方官府在执行政令的时候没有开小差,贯彻了他“发展和环保并行”的策略。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除了生产力的极大飞跃,还有就是对环境的极大破坏,所以赵学宁打一开始就注重这个层面,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比如污水不能随意排放,必须要收集起来在指定位置作无害化处理。

工业生产废弃物也不能随意排放,必须集中起来运送到指定位置存放或者销毁。

所有重工业生产都要远离居民区,最好不要在居民区进行生产。

污染尤其沉重的化学工厂则安排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生产,或者在南洋小岛上生产,以此规避对大规模人群的伤害,避免出现带英和日本的惨剧。

这一点,长安城内的景象倒是完美的符合了他的要求。

他带着随行的田新在长安城内闲逛了一阵,之后逛到了城内的轻工业生产区附近,在饥肠辘辘的时候,进到了一个有很多工人模样的人聚在一起吃饭的小饭馆里吃饭。

这个小饭馆显然也是跟着美食新浪潮建立起来的中式快餐店,主打炒饭、炒面、盖浇饭等等食物,主打一个量大管饱,专门服务于周边工厂里的工人。

赵学宁坐下来以后,给田新还有几个随从各点了一份红烧肉盖浇饭,然后便坐下来等吃,店家则在一边的炉灶边上施展降龙十八炒的功夫,火光四射,香气四溢,着实诱人。

等吃的间隙,赵学宁对那一桌一桌的工人们之间交谈的内容很有兴趣。

这里的工人有男有女,男工好像是造纸工厂那边出来吃饭的,女工则是纺织工厂和食品加工厂那边出来的,反正都是身穿兰芳制服改造而来的兰芳工人服,很是得体。

男工和女工虽然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但是隔着彼此的桌子,倒是有不少在互相调笑的。

兰芳共和国早期,因为人口的极度匮乏,所以女人也被迫承担起了包括军事任务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生产任务,那一时期兰芳很多双职工家庭,幼儿园之类的配套措施也出现了。

后面平推带清返回华夏本土之后,虽然人力上不再有什么缺乏的可能,军队里的娘子军也越来越不需要承担一线任务,逐渐全部进入了后勤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但是这种男子女子一同外出务工的传统还是继承了下来。

纺织工厂、服装厂等等行当上,女子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中华帝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赋予了大量女子不错的纺织技能,所以纺织工厂一经招工,入选的都是女子。

这些女子从农村老家脱离,来到城市工厂内生活,吃在工厂,住在宿舍,平日里晚间还要接受一定的文化教育,休息日偶尔出来和小姐妹一起打打牙祭,体会到了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发生这一切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有过一些波折的,但是总体来说,波折不大。

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赵学宁发起的兰芳战争和共和革命彻底把旗人阶层为代表的传统守旧势力一扫而空,从经济上、文化上和生理上把他们的命都给革了。

兰芳九年到兰芳十二年,这几年间,华联军队除了剿灭清军和邪魔外道的宗教军队,也在地方上展开了大规模剿匪作战。

本身有着一点外来政权意思的华联政权对这些地方上的遗老遗少们一点都不客气,说杀就杀,毫不留情。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xbiqug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