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烈的酸味,直冲鼻腔,萧何没有心思吃酸笋,脑海里不断回想近日看到的《内参》。
在巴蜀学宫内,有一份报纸名《内参》,上面刊登着一些能为学子所知的政事,以秦国的为主。
学宫里的夫子们,会拿《内参》讲学,各抒己见,宣扬各自的主张。
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是发生在咸阳里的学说之争,秦相吕不韦的权利被大王一步步剥夺之后,召集门客,书写《吕氏春秋》,荀子也在积极倡导自己的学说。
萧何组织好语言,欢欢开口道:“秦法虽严,但王侯与庶民同法,国无法外之法,此为优势之一。”
萧何忍了忍,还是将心里话说出来:“山东六国,律法宽松,恐难以适应秦法。”
才看完三卷秦律的项籍赞同地点点头,自己都难以适应,何况大字不识的庶民。
“此事以后再谈。”许多鱼对咸阳的动静心知肚明。
表面上好像是吕不韦最后的奋力一搏,实际上是国本之争。
吕不韦想凭《吕氏春秋》动摇《商君书》,若秦王政支持以《吕氏春秋》为治国蓝本,那么吕不韦就能打一场翻身仗。
《吕氏春秋》宣扬的是宽法,吕不韦在执掌政务期间,对涉及琐碎行止的律条并没有严格执行,且大肆收纳门客。
这就导致秦国朝臣官吏间渐渐生出敬上互拜的风气,官场不再忌讳相互应酬。
许多鱼知道,秦王政一直对此很不满,所以吕不韦够呛能如意。
略过这个敏感话题后,萧何再次提出一个政治主张:“我建议将学宫选拔体系制度化。”
在巴蜀郡,其实是两套官员制度并行,一套是秦国的军爵官员制度,一套是编外官员制度。
后者是为了避免在咸阳引起强烈反弹,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措施。
现在,定安侯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大,编外官员制度已经不适用了。最起码,一直在底层兢兢业业的基层管吏,渴望正式获得编制。
萧何把两套制度进行融合和改造,形成一套新的,介于科举和考察制度中间的选拔法。
“巴蜀学宫每年举办一到两次入学考核,通过考核的学子可入学宫学习。学满三年后,可选择在参加巴蜀三年一次的人才选拔,也可由大人您举荐,去咸阳的稷下学宫。”
萧何没说进入稷下学宫后,该如何成为秦国官吏,那不是定安侯职责内的事。
“若是在全国推广,入学和考核时需要推举。”
许多鱼轻轻喟叹:“你有心了。”
秦王政当然是想人人多多益善,但贵族势力强大,民间能读书的寒门士子不多,贸然改变选拔方式,定会引起强烈的反抗。
所以,当许多鱼在巴蜀改革选拔制度,像种韭菜一样,收割人才的时候,秦王政虽然眼红,但不敢照搬政策。
现在不一样了,天下大半落入秦国之手,不少以前的高门贵族被打落成平民,他们迫切地需要上升的机会。
“我会把你的提议整理成册,上书给大王。但咸阳的局势比较复杂,你先留在巴蜀辅助韩非,处理政务。”许多鱼说道。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