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一句话,叫很多人跟着思索。
好多人都不明白她这话是什么意思。
但是,有一点很明白,大约就是这个叫黄巢的人亡了大唐。
至于到底是怎么回事,唐之前的人并不知晓。
而唐之后的人上层人士自然是知道的,但民间百姓知之甚少。
裴清旭也不是很明白。
“怎么掀桌子了?”
无忧道:“黄巢此人出生在盐商家,他家世代贩私盐,咱们都知道盐在古代那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贫民百姓都离不开盐,黄巢家里卖盐,那就和后世家里有矿一样,是极富庶的,家里富了,他自然就能读书识字学武艺,再加上他自幼聪明,家里的长辈一看,好,这孩子聪慧,是个能考科举当官的料,那就得从小培养啊。”
“对了,黄巢是山东人,也就是咱们现在的山东hz市人,瞧瞧,咱们的大山东自古以来就信奉考公啊,从一千多年前到现在,山东人的志向从来没有改变过,就拿现在来说吧,你要是不考公,那在长辈们眼里,你这学就白上了。”
无忧这话让裴清旭跟着笑了起来。
“嗯,我上网看过好多这类的段子,不过没想到一千多年前山东人就对考公这么痴迷。”
他一边说,一边放了一些考公的段子。
天幕下的人们看了之后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也有好多人不解:“读那么多年书不考科举做官还能干什么?没考上这书不就白读了么?”
无忧等裴清旭放完段子接着说:“黄巢自幼就立下志向,一心想当官,想带着全家改换门庭,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他出生在唐末,那是个什么时代?那时虽有科举,但是已经被官僚集团和世家所垄断,寒门学子想要上进真的特别特别难。”
“那个时候科举考试没有糊名,也就是说看试卷就知道这个考生是哪儿的人,是谁家的孩子……那些家里有关系的,走了门路的,或者投靠了权贵的,自然就在录取范围内,家世不显的,没有关系的,肯定会名落孙山。”
“科考的不公正让很多寒门学子哪怕有才,若是不放下身段走关系巴结权贵,也会名落孙山。而黄巢的世家在权贵们眼里那简直就是低贱的。因此,黄巢考了好几次科举都没能考上。至于他到底考了几次,这就不得而知了,有说好几次的,有说考了三次的,还有的说他考中了状元,但因为长的丑被罢官,各种说法不一而足,但是我们看一看他的经历,也可以推测出他应该考了好几次。”
“黄巢青年时就去长安科考,而他参加王仙芝的起义军时都已经五十五岁了,中间起码二三十年,这么多年月,想来考了好几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