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撤过头去:“哪里有,就是沙子迷了眼。对了,我觉得那个雕像做得有点怪,没有我英俊。”
张怀民:"……"真是嘴硬!
【唐朝人喜欢思考来世。在宋朝的时候,可能是先贤已经够多了,而且也有宗教原因,宋朝人于是开始思考往生。
苏轼也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哪个厉害人物的转世呢?
苏轼八九岁的时候经常做一个梦,梦里他是个和尚。后来他五十岁的时候结交了很多僧人,把自己的梦告诉他们。
僧人们大惊失色,苏轼描述的不是五戒禅师吗?
苏轼于是觉得自己是五戒和尚转世。可苏轼这个和尚转世一点也不修戒律,经常一边吃肉一边读佛经。其他和尚觉得不好,苏轼说我漱一漱口再读。
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啊(狗头)。】
【总之,苏轼文、诗、词无一不精,全面拓宽了词的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唐宋十大诗人之一,实至名归!】
紧接着,天音消散,画面一空,天幕重新变回无波无澜的模样。
只剩下中心的一行水墨字:【下一段视频,将在五天后播放!】
视频虽然播放完了,但影响如同江水绵绵不断,尤其是北宋。
身在黄州的苏轼一朝得势,被召回京师。
自从他陷入乌台诗案,除了一些真心的朋友还在跟他来往,那些酒肉朋友都恨不得离他三丈远。
他们几乎都感觉苏轼要死在黄州了,没想到他还能咸鱼翻身,而且翻身的姿势这么神奇。
这些官员一拥而上,仿佛看见亲人一样热情,恭喜他登上天幕,恭喜他青史留名。苏轼家里的门槛都要被踩烂了。
人情冷暖,可见一斑。
苏轼倒也懂人情世故,没那么愤世嫉俗
高情商地应付过去了
到四重人情世故,反那么厉回嫉后,同门也应付过去
了。
在送走一拨人之后,他望着弟弟,大吐苦水:"我这辈子都没碰到过这么多想找我帮忙的人,快被他们烦死了。”
弟弟苏辙思忖片刻,说道:“那就闭门不见客吧,今时不同往日,你就是得罪了一百个人,他们也不敢构陷你了。”
这些官员未必在乎苏轼未来的名气,可在乎天幕背后的神仙啊。如果他们再搞一次乌台诗案,很难保证天雷不会劈他们。
苏轼被他点拔,豁然开朗,腰杆挺直:“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李定那些小人都要看我脸色了。呵呵。”
苏轼说话和写信很喜欢用“呵呵”两个字,而且有点阴阳怪气的意思,可能是“呵呵”这个网络用语的鼻祖。
弟弟见哥哥如此自信,忍不住笑出声,心中一块大石放了下来,感谢起天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们了。
他感觉肩膀上的担子稍稍轻了点,再也不用担心哥哥横冲直撞惹了贵人。
因为,现在哥哥就是那个贵人。
不久,宋神宗召见苏轼。
苏轼来的时候,宋神宗还在看奏折,上面写着苏轼在黄州的政绩。
宋仁宗觉得苏轼是个宰相人才,但宋神宗觉得苏轼诗词写得好,政治能力很一般。天幕说未来有学者说苏轼是国士,宋神宗有些不以为然。
俗话说眼见为实,他于是派人调查苏轼的所作所为,精确到每一件事。
看完之后,宋神宗的眼神有点不一样了,苏轼最近在黄州居然救了很多女婴。
黄州居然有这么恶毒的习俗吗?他有点难以置信。
他见苏轼到了,慰问了他几句,随后便直击主题:"爱卿最近为什么要在黄州救女婴?那里很多人丢弃婴儿吗?”
苏轼点头,一五一十说道:“这种风气,战国时期就有了。最近黄州逢灾年,经常有人把女婴丢弃在路上,还有用洗脚盆溺死的。
臣见之不忍,于是给太守写信。可是自古以来,官府都不管这事。臣只好联合当地的商人,开办育婴堂。”苏轼在黄州是个贬官,并不富裕,穷到都只能吃猪肉了,还去捐款救济女婴。可是个人的力量太稀薄,手头很快没钱了。
苏轼于是拉着当地的富人成立了基金会,哪家生了
女婴,就主门说不要淹死。他们送钱送米来养 如果还是要手女婴 那就送去吝坚堂木齐。如木址本文
人安,加以达太月安全。
他说的轻飘飘,可是商人重利,不干赔本的生意。苏轼能拉来这么多投资,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宋神宗知晓民间百姓过得苦,却知道得很少,不然也不会被一张流民图给吓坏了,感觉这种事情很惊世骇俗。
他于是仔细询问溺杀女婴的事情。
苏轼把自己知道的情况都说了出来,说到动情的时候,眼泪都忍不住流下来。他没有女儿,只有儿子,可他根本见不惯这种做法。
"唉。"宋神宗闻言,长长叹息,心中对苏轼的偏见完全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