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太说得对,”杨宁点头:“这只是存在钱庄里,随时能拿出来用的。不过,马上到月底,光是月例银子,就得开支三万多两。还有,订的那批秋衣料子马上要结帐;冬衣料子也得付一部份订金;铺子里,也要拿钱进货,真正能动用的……”
他低了头,噼里啪啦一阵算,这才接着道:“约摸是五十万两左右。”
许氏立刻问:“为什么铺子里进货,要到帐上支银子?”
杨宁恭敬地道:“以前在清州的时候,进出货是各家铺子自行结算,半年结算一次盈余。自去年搬到京城后,柳姨娘便改了规矩。每月的浮利必需二十五号交到帐上。如需进货,再总列了单子,下月初一到帐上支领……”
这么一解释,许氏便明白了。
虽然麻烦一点,但可以随时监管银钱货物的流向,防止别人做手脚。
今天已是二十九,铺子里一个月浮利全交上来了,当然要到帐上支领银子去进货。
“这一部份,一总得支多少银子?”许氏问。
杨宁又算了一阵,答:“如果不包括酒楼扩建,是四万七千五百两。”
“酒楼扩建也要府里出银子?”许氏问。
“酒楼跟铺子不一样,”杨宁答:“每天都需支大量现银买菜,每天的菜价也不相同。因此,它是自行结算,每月月底上交盈余。因生意极好,柳姨娘一直想将它扩大,苦于没有地皮。刚巧前阵子隔壁一家铺子不做了,掌柜的便打算把铺面盘下来,把酒楼规模扩大一倍。”
“这一项,得多少银子?”许氏随口问道。
“因地段极好,光盘下铺子就要十五万,若再加上装修费用,约摸要三十万左右。眼下,先支盘铺子的费用。”杨宁答。
许氏倒吸一口凉气:“这么大一笔费用,全是府里贴完了,再把酒楼送给二姑娘?”
杨宁躬身道:“酒楼生意确实极好,每月光盈余,就有二万多两。光今年就已上交了十几万……”
“这么说,”许氏沉吟片刻,在心里大概算了一笔帐,抬起头问:“帐面上能动的钱,实际只有三十几万?”
“是。”杨宁点头。
“除了铺子,田庄,酒楼,府里还有哪些进项?”许氏问。
“二分的利,存了一百万到永通钱庄,光这一项,每年有二十万的进项。”
“存了多少年?”这么高的利,显然时间不会短。
“三十年,提前支领的话,要赔双倍利钱。”
许氏哑然。
现在已存了一年有多,利钱双倍归还的话,等于最多只能拿回六十万。若是对方硬要把这半年的利钱也算上,那就只剩下四十万了……
已经到手的银子,哪有再还回去的理?
这一百万,相当于不能动用了。
往好处想,再等三年半就能收回本金。
每年固定有二十万收益,至少铺子全收走后,一家人照样能活得挺滋润。
不得不承认,柳姨娘持家有道,深谙钱生钱,利滚利的精髓。
“剩下的钱,在哪了?”老太太算了算,至少还有五十万两对不上数。
“搬家的费用,新房粉刷,年节送礼,人情往来,以及各位姨娘小姐的头面首饰,四季衣裳,这些是大头,共计二十七万五千余两。”杨宁对答如流:“另外,夫人的葬礼,前前后后,共用了五万多两。剩下二十万,柳姨娘支走了……”
换言之,这二十万是被柳姨娘私下挪用的,成了一笔烂帐,已经查不清了。
“老太太,媳妇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许氏问。
“都是自家人,有什么不当讲的,说吧。”
许氏看一眼杨宁,杨宁立刻识趣地起身告退。
“当家理财,归根结底是四个字:开源节流。”许氏侃侃而谈:“昨天说的是如何开源,今儿就得说说节流的事了。老太太刚才也听到了,原本二百多万的家财,一年的光景,就不见了五十几万。这么下去,能撑几年?更不要提,还有这么多少爷小姐等着要嫁娶!那可是一笔不小的费!”
“道理谁不知道?”老太太叹了一口气:“可听杨管事的话,似乎每一项开支都是必不可少,没法省啊!”
“这位管事做事只图轻快便宜,不是个真心替东家着想的人。”许氏嘴一撇,轻蔑地道:“老太太可别被他三言两语糊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