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度过此劫,作万世之君,享誉千万年,羽化生仙,将败在他手下的那些无能之辈死死踩在脚下,永世不得超生!
要么……
霍然间,杨崇渊睁开双目,眸底比之万里冰封的瀚海还要冰冷无情,他没有第二条路,也不会选第二条路。
帝王路上,何时没有牺牲。
回首间,那宝座之下,何尝不是累累白骨。
宣王父子在他的庇护下,做了那么多,得到了那么多,倾占民田、纵下作恶、收受贿赂、在长安城趾高气扬,一桩桩一件件若一一摆出来,不知该死多少次。
而今,用宣王一人之死,换取他那废物儿子杨行简的一生平安富贵,换取天下太平,杨氏国祚绵延。
也算是,死得其所。
“唤制诏,太史令,拟旨。”
翌日清晨,因着是寒冬腊月,待文武百官来到议政的宣政殿时,外面的天尚还未亮,只有闪烁的星辰,添得几分辉色。
就在朝议如寻常般并无什么变化,将近尾声之时,太史令却是出人意料地走了出来,竟然亲自奉上一纸奏疏,向天子面呈,只道洛阳最近有紫气攀升,此乃祥瑞之兆,可安国祚,因而恳请天子下诏恢复因为战乱而日渐消沉的洛阳别都身份,同时请求委派一人前往洛阳主持大局,重建东都繁华盛景。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意料之外,但见太史令言辞恳切,神情庄重,也都心下明白近日长安百事缠身,谶言满天飞,如此或许也是一个转机,更是安稳天下,振奋民心的契机。
眼看下面的百官皆面面相觑,眼神交汇间不由点头同意这个提议之时,杨崇渊将这一切都收入眼中。
“诸卿以为,太史令此提议如何?”
听到座上杨崇渊发问,一个二个的朝臣低头相识间,默契十足地埋首道:“臣等附议。”
此话一出,杨崇渊点头“嗯”了一声,随即看向尚且事不关己的宣王一眼,语中沉吟作思索道:“此事关系国祚祥瑞,前往洛阳主持大局之人自当慎之又慎,卿等可有推举的人选。”
此话一出,众人皆犹豫起来,随着一番议论,人选也渐渐被摆在台面上来。
说来说去,不过是以太子为首的皇子们,或是以宣王为首的皇亲国戚们,亦或是朝中杨崇渊所欣赏的宠臣虞定方、苏徽等人罢了。
就在拿捏不定时,荆州总管、楚国公虞定方俯首道:“陛下,臣愚见,此次前往洛阳主持大局,重建东都,少则数月,长则数年,工程浩大,非一时之功,太子殿下乃国储,身份尊贵,不可轻易离开长安,诸位皇子也快到了分封就藩之日,亦不宜前往。”
“至于臣等,若论临危受命的魄力,也难以与宣王相比,臣以为,此事唯有宣王乃不二人选。”
苏徽和虞定方向来是皇帝的亲信,既然他进谏,那必是代表天子的意思,原本不过是听热闹的宣王杨知远听到自己被推举出来时,心中虽诧异,但很快也平淡下来。
重建东都,这既是国差,亦是肥差,此中能得的利益,绝非分毫可算。
此刻抬头间,对上天子信任的目光时,杨知远不免心下自傲,方才苏徽的那些马屁是一句也没有拍错。
放眼整个朝堂,除了太子,又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是天子之兄,是弘农杨氏的掌舵人,没有人比他更能得陛下信任,担此重任。
“那,此事朕便交于宣王了。”
听到座上天子的话,杨知远当即出声道:“臣自当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好,拟诏,加封宣王为洛阳王,择日前往洛阳,主持大局,重建东都。”
天子一言,自然得殿上众臣呼应。
而落在杨崇渊心头的巨石,也就此落下。
一切,都在按他的计划而行。
看着座下杨知远接受众人祝贺,只有侍立天子之侧的刘守成深知其中的奥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