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冬前,趁着天气还没那么冷,林潇潇亲自监督,由弟子们带着乡民开始修路。
通过第一个修路工程,正好也让乡民们实际体验工分制是怎么运作的。
一个月后,道路修得差不多了。天也开始冷了,修路工程结束。
乡民们结算工分,有人多,有人少。
这一天,食堂挂板前挤满了人。大家都在看自己的工分能换什么东西。
比较保守的人把所有工分都换成了银钱。
比较老实的人全部换成了粮食。不过,换粮食的人很快就后悔了,他们忘记了食堂免费供应三餐。但是有些人又觉得家里总要储备些粮食,万一
也有兑换布匹的,书简啥的完全无人问津。
入冬了,下雪了。
林潇潇却不打算让乡民们在家无所事事。她让几个弟子分班轮流教授乡民识字。
一开始乡民嫌麻烦不学,只把家里的小孩子送过来学习。
林潇潇从乡民中选出几个代表,再次组建村委后,明确告知村委以后农科省会经常发布告文以及村里的通知,村民们如果不识字就不会看文书。
林潇潇还表示以后村里还会招聘一些需要识字的岗位,到时候会从村子里择优选择。
另外,林潇潇没有给每户分发木炭,但是保证了食堂和学堂里木炭的供应。这样一来,乡民白天在家呆着太冷,就会跑到食堂和学堂取暖,潜移默化就会跟着一起听课。
这个年代,文字大约只有三千多。一般来说学会一千字,阅读文书就不会有问题了。若是能学会全部三千字,基本可以写书了。
在忙碌之中,时间过地飞快,眨眼便是冬末。
学堂差不多教完了一千字。剩下的留到明年冬天再继续。
林潇潇召集起十八个弟子,开始为春耕做准备。
原本林潇潇是打算这五千多亩都种红薯和玉米,但是准备下来后发现种子不够,组后只能补种了一千多亩黍米。不过,这样一来,农科省就不用外购黍米给乡民食用了。
到了秋收的时候,农科省收获红薯约四百万斤,玉米约两百四十万斤,剩余为黍米。
这个数字距离要兑现的白条有巨大差距。
林潇潇算了一下估计两年时间的话至少需要五万亩地才能达成需求。
于是,嬴政给了林潇潇一道诏书。凭着这道诏书,林潇潇可以选择十万亩地来种植红薯和玉米。
林潇潇和弟子在农科省周围选取了十万亩地,跟当地官府和乡民都打了招呼。
林潇潇不白让这些乡民种地,言明收获季时会按照黍米的价格一比一收购红薯和玉米。
留种之后,第一年产出的红薯和玉米还有大量剩余。除了留给农科省自用以及进献给朝廷的之外,林潇潇带着剩余的红薯和玉米找上了吕不韦。
“山女要我把这些红薯和玉米卖去其他国家?”吕不韦正捧着一只烤红薯吃得香,不由惊讶道,“这东西很好吃,为什么不直接在国内卖?咸阳城的勋贵们肯定喜欢。”
林潇潇道:“红薯和玉米亩产非常高,只是因为我现在控制着播种面积,所以量才少。将来肯定是要推广开种植的,所以想要多卖钱就只有现阶段了。
赚自己人的钱没意思,不如赚其他国家贵族们的钱来得痛快。我没有精力再来管这些事情,是以才要交托给吕先生来做。要说这天下最会做生意的人,非吕先生莫属。”
随着吕不韦辞去相邦之职,又将自家财产进献国库之后,吕不韦的名声终于比以前好了许多。
原本汇集在他身边的人,也逐渐离他而去。吕不韦现在的心态比以前好多了,起码没有那么张扬跋扈了。
林潇潇的想法是红薯和玉米现在是物以稀为贵,想让吕不韦运到其他国家换回一些钱币或物资。
“机会只有今年这一次,明天会有更多红薯和玉米,到时候会在秦国内部销售,让人们开始熟悉这两种食物。”
吕不韦咽下一口红薯。
“山女想让我怎么做?”
“我什么都不管,由你全权负责。我可以给你提供活动资金,另外让孔慈和阿武跟着你。若是还需要其他人手,我可以帮你找。你可以考虑几天再给我答复。”
数日后,吕不韦找林潇潇领了十金活动资金,外加一千斤红薯和一千斤玉米。
吕不韦说了:“既然是物以稀为贵,那就越少越好。”
吕不韦选定了十座城池。然后把各一千斤的红薯和玉米分成十分,分别卖到这十座城里。最后他总共赚到了十万金。
十万金可铸秦国圜钱五百万枚。
这万金以农科省的名义上交国库。
林潇潇仓库里还剩了几百万斤的红薯和玉米。这次她可以让修渠的民工都吃上红薯和玉米了。
林潇潇大手一挥给所有民工发了一斤红薯和一斤玉米。不论白条怎么选的,所有人都有份。
这上百万斤撒出去,效果立竿见影。好多民工都来询问是否能更换白条,他们想把两年期的换成五年期的。
林潇潇、胡子归和嬴政商量了一下觉得可以。一来可以缓解铸币压力,二来可以降低成本。
近几年出产的红薯和玉米肯定能卖上好价钱,之后市场上货物变多价钱肯定要跌。
为了维持住近几年红薯和玉米的价格,林潇潇决定暂时不扩大种植面积,就保持在十万亩的数量上。
至于农科省,林潇潇则带着弟子们开始对红薯和玉米的品种进行开发。不仅口味上多样化,用途上也要多样化。
另外呢,林潇潇也带着弟子们进山搜集各种可以食用的水果和蔬菜。
比如说中华猕猴桃,从山上移植到田里,然后进行品种改良。
说起来,猕猴桃原产地就在我们国家,只是一直没有被开发,后来竟然还绝种了,不得已只能从国外又引进回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