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更加让人觉得,孙氏不行了。
只是。
听到燕王就藩后,燕地的各方豪门,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害怕会因此让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毕竟所有人都知道,燕王有孙氏一族的血脉,是太后的亲子,加上皇亲国戚的身份,绝对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尤其是,那些豪门还担心,他会继承孙氏的影响力,然后整合燕地的各方势力。
而事实,也正如预料的那样,燕王在就藩后。
几乎没怎么停歇,很快就开始整合燕地各方的复杂势力。
本来,想要做到这种事情是很难的,可奈何燕王的手段很凌厉,而且身份还特殊,手下拥有私兵,更为重要的的是,还得到了孙氏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一些豪门想要反抗,却也做不到。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外来势力。
首先孙氏完全算得上是自己人。
而燕王呢,也算得上半个燕地人,选择臣服听从的话,其实也没什么。
因此,在种种原因之下,各方豪门势力,很快就被燕王收服了,当然还有一些反抗的,可力量太小,完全翻不起什么风浪。
也正因此,虽然才来了几个月的时间而已,可燕王在燕地,已经算的上是说一不二了。
对此,燕地人到没什么,可各府官员们,却对此心惊胆战。
他们完全可以预料到。
以这时候燕王的势力,怕是都可以不听从朝廷的命令了。
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某些官员还听到了燕王,正在招兵买马,就立刻向着朝廷回禀了,希望朝廷能在这种时候,对燕王进行节制。
此时此刻,在燕王府当中。
燕王魏元川正在处理最近的一些公务。
自从整合各方豪门势力以来,他的事情就越来越多。
毕竟燕地是他的封地,各方面都要去管,让其每日都非常忙碌。
“王爷,这是各地刚送来的最新公文,请王爷过目。”这时候,数名亲卫恭敬走了进来,手上还端着一堆册子,看起来非常多。
居然又来了?
魏元川看到这一幕,当下不由叹气,示意众人放在一边。
说实话,对于处理公务这种事情,他没有任何兴趣,他想的,要么是与各方势力的斗智斗勇,要么就是直接率兵打仗。
其实,在刚回来的那一段时间,魏元川与各大势力斗,是非常高兴的。
因为在其内心中,就喜欢这种感觉,其乐无穷。
可到最后。
当各大势力都被削平,臣服后。
就开始每日都要处理公文,魏元川突然就不适应了,觉得真的非常麻烦,反而没有了当初的惬意。
当然,他也只是在心里有些无奈而已,既然是自己的封地,自然就要管好。
而今日再一次看到那些公文的时候,魏元川不由又摇了摇头。
因为在其脑海中,在思考一个问题。
那就是。
自己管着一个燕地,每天就要处理各种公务。
那皇兄呢?全国各地的折子都要送到御书房,那得多大的一个量啊,每日要忙碌多久呢?
尤其是他还听说,当今陛下处理奏折,基本上都是今日事今日毕,从不延误。
对此,魏元川非常佩服,因为自己完全做不到。
自己还是更喜欢带兵打仗。
摇了摇头。
他不再思考,而是继续处理手中的公务。
虽然自只是一个封地,但面临得到问题一个都不少。
无论是经济,亦或者是其他方面,都与中原有着很大的差距。不过经济上,好歹还有个燕浔府,可别的地方,尤其是在文化上。
魏元川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燕地书院非常少,儒家典籍也很少见。
一般只有在那些豪门大族,亦或者条件比较好的百姓当中才会有。
而这,也终于让他明白。
为什么朝廷始终无法管控燕地了,两边的贸易往来少,文化上面也有些区别,对于燕地的百姓来说,完全不知道什么圣人之言。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又怎么能有效的治理好燕地了。
所以在前几日,燕王就直接下来,从中原请一部分儒生来开办私塾,以期在这方面,让两地有着共通之处。
至于为什么以前的燕地官员不做这些事情,自然是因为各大豪门的阻拦,以至于没办下。
就连魏元川在施行的时候,都遭到了许多问题,若不是足够强势,怕也是会无疾而终。
当然,他心里也知道,想要让燕地各方面向着中原靠拢。
不能一蹴而就,要慢慢来。
至少在改革上,需要温和一些才行。
毕竟自己现在的位置,是燕地各大豪门公认的结果。
若出了问题,那燕地可能就会出现乱子,这不是魏元川想看到的。
而也正因此,让其心中觉得,自己或许真的不如那位皇兄。
就比如摊丁入亩,这种严重损害乡绅豪门的举措,魏元川很难下定决心推行,即便他知道,这样做有利于百姓。
可也明白,自己还无法完全震慑住那些人,必须要稳一点。
等什么时候地位稳固,真正的说一不二。
就是学习皇兄,在燕地改革变法的时候了,现在,还是要稳健。
所以,魏元川每每想到,自己那位皇兄,居然能够顶着天下士族的压力,直接推行变法,最后还成功了,心里就敬佩的不行。
不由感叹,大魏的江山社稷,有这样一位皇帝,的确是福分,比自己要好。
“王爷。”
而就在魏元川边思考,边处理公务的时候。
一名身穿甲胄的人走了进来,与刚刚那几名亲卫不同,此人一看就是将领。
当他进来后,单膝跪地,恭敬道:“回禀王爷,最近我们的计划很成功,总共筹集到了三万匹战马,五万名将士,同时粮草方面,也全部准备好。”
“只要王爷您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