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去,自家的房屋背靠小青山,坐落在山脚下。正值初夏,万物茂盛生长,山上是一片醉人的绿色,层层流动的绿色映入眼帘,让人耳目一新。
清澈见底的桃溪像一条玉带似得,从小青山深处蹿出,在苏家门前分成两条,一条向南而去,流向牛头山。一条向西转了个弯又分为两条,一条向东蜿蜒流去,一条向西南而去,逶迤透穿了整个村子。
喜儿家算是正儿八经的坐落在山脚下。整个上溪村,喜儿家在最北边,离西南边上的王家还有不远的一截路。小院紧靠大山,顺着家里后院的小路,不到一刻钟就能进山。
或许是因为左右无邻,后面就是大山,喜儿家的院子尤其的大,起码比一般人家的院落大很多。
家里只有两间土胚房,还是茅草顶。沿着门前屋后围了一圈竹编的篱笆,圈出院子来。其实以喜儿前世的眼光来看,这样的院墙在安全保障上是很不合格的——虽然很有乡村气息。
竹编的篱笆让静谧的小院毫无隐私,在远处甚至连家里窗户外沿,晾晒的鞋子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好在村里上山打猎的人大半都不会从这里进山。
或许这样的农舍在现代,会让人想起陶渊明先生抬头见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凡脱俗,怡然自得!但是在此时整日吃拉嗓子粗粮的喜儿眼里,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穷啊!
在诗和远方与面包之间,喜儿毅然决然的先行选择了面包。毕竟只有吃饱肚子才有时间和精力想其他的,不是吗?
家里只有两间屋,一间厨房,一间正屋。苏家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主要养鸡,后院种了满院的蔬菜瓜果。
前院大概有个三四十平,西边(靠近山的那边)被精细的分出了一小块菜地,种了些常吃的蔬菜和常见的香料啥的,像是紫苏和藿香还有芫荽之类的。
东边编了篱笆圈出鸡圈来,还搭出半人高的鸡窝来。堂屋的周围都被柴火包裹着,这是为了冬日家里能更暖和些。
后院明显比前院大些,大概有前院的两倍大。后院的一角用石头垒了个猪圈,一角用秸秆搭了个厕所出来。秸秆四处漏风倒是不臭,但是在原身的记忆里,冬天出去上厕所那透心凉的滋味也不是好受的。
廊檐下晾晒了很多野菜,翠绿的一片,看着诱人的很!这是为了冬天而储备的。家里劳动力不足,田地少,孩子又太多,粮食不够,为了吃饱饭只能野菜来凑了。而且还一直在吃药,银钱上就更是不凑手了(家境贫穷的意思)。
回到家里后,喜儿把鸡都圈在鸡圈里,带着去了后院。早上两人出门放鸡的时候,拿了小篮子顺便出去打猪草。
踩着猪栏边的石头,喜儿小心的把还带着清晨露水的猪草倒进猪食盆里给猪加餐,猪草在小溪边都洗过了。年头儿(初春)逮的两只小猪崽,立马就哼哼的跑过来扎进食盆拱食去了。
更新了哦!亲们请注意查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