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蓝家真正的百年大族,书香世家。
益州很多人家都想把女儿嫁至蓝家。无他,就是蓝家家风极正,后院清静。祖上早有明训,男子四十无子方可纳妾。
引益州众女趋之若鹜。
但如此也有一个弊端。就是人丁不旺。
时人婚嫁都喜讲究个门当户对,嫁入蓝家当媳妇的,其家世自然也差不了。
蓝家有祖训明示着,岳家又轻易得罪不起,就是有那与原妻相看两厌,心思活泛想置外室的,也得掂量掂量会不会得罪了妻子的娘家。
故蓝家人丁一直不旺。
早些年,几代单传,传到后来,蓝家找媳妇不仅要看人品家世,还要看是否能生养了。到后来,人丁实在调零,能生养反而置在前头被考量了。
到蓝氏这一代,好在她母亲还生了她和大哥蓝安康两人。虽只生了一个儿子,但好在还得了蓝氏一女儿。
只是后来在蓝氏还未知事的时候,母亲就没了。后来蓝氏父亲又续了一位,不过后续的妻子也只生了蓝安泰这个儿子而已。
蓝氏一奶同胞的大哥蓝安康,与蓝氏感情极好。还有着因母早逝年幼的兄妹相扶相持的情意。
蓝氏从小素有才名,长得又出众,自小求亲的人家几乎把蓝家的门槛踏破了。蓝安康与其父挑了几年,才决定把蓝氏嫁入乔家,嫁给长房的乔兴存。
后来也证实这父子二人极有眼光。逮着了一个榜眼为婿。
只是没想到后来出了那么些事,使得蓝氏一直在外飘泊了那么些年。
蓝氏的大哥蓝安康,自小是个能读书的,二十岁上就中了进士,授了官携妻带子赴了外任。
只是也没当几年的官。一次出公差,遇大雨,被泥石流吞没了。当时,蓝氏还在乔家,蓝安康的妻儿扶灵回乡的时候。还带了乔景昆去拜祭过。
而蓝父中年丧子,也没熬几年也跟着去了。蓝家大宅便落到填房颜氏和蓝安泰母子的手里。
那蓝安康与妻子周氏只生了一儿一女,在蓝安康去后,周氏便带了两个儿子与小叔蓝安泰分了家,带了两个孩子避去了乡下庄子。
蓝氏因继母和弟弟分家不公,怨他们亏待了兄长的遗孀和一对子女。与继母和弟弟也不太来往。
后来蓝氏走的时候,也只跟在乡下的寡嫂打了招呼。
蓝氏在见到丁二的时候,就已向他打听过蓝家。没想到这才二十几年,蓝家就落魄了。
蓝家大宅没了,隔母出的弟弟一家也沦落到了卖家产卖田地躲到乡下过日子的地步。
好在令她安慰的是,兄长家的侄女嫁得不错。如今儿女双全。而兄长家的侄子也中了进士,如今授官在外。也已娶亲生子,还把寡嫂周氏带在身边孝顺。
蓝氏这么些年对娘家的牵挂总算能稍微放心些。
弟弟家的史氏与蓝氏一直只是面子情,蓝氏也一直看不上势力眼的史氏。
蓝氏看不上史氏,史氏也看不上蓝氏。
史氏总觉得蓝氏看不起她,端着一副清贵模样,让她觉得在那个大姑子面前总是矮了一头。
还觉得当时分家时,蓝氏做为出嫁女非要出来掺和一脚。害得他们蓝家在益州城郊的那几百亩良田最后落入那寡妇口袋。
害得她至今都念念不忘,每想一次就胸闷气堵一次。
而蓝安泰想起这些年对唯一的姐姐不闻不问。也不曾派人去找寻过。对兄长留下的孤儿寡母也不曾关心过。心里一直不安。
当初他的家境还好,本想接济寡嫂一二,史氏就总是派人上门奚落,害得寡嫂带着两个孩子再没上门过。
就是后来大侄儿相和要进京赶考,上门借盘缠,他偷偷给了三百两,还被史氏追着要了回来。害得他大大丢了一回面子。
后来相和中了进士,授了官,又做到了五品知州的位置。史氏让他上门攀亲,他又哪有那个脸面上门?
如今姐姐回来了,史氏也让他上门攀亲,他哪里迈得动步?
姐姐那个人最是恩怨分明,如果让她知道他对嫂子和侄儿侄女不闻不问,一定不会认他这个弟弟的。
他上门不过是找骂罢了。
史氏见丈夫沉着脸不开腔,又喋喋不休骂了好一会。
好在蓝安泰这些年也习惯左耳进右耳出了,任她骂好了。
娶妻不贤,家祸连连。
若不是史氏不善掌家,心又大,放了印子钱,还把祖宅抵出去了,如今他们一家能住到乡下来?
不过这个女人倒真向娘说的是个能生养的。
他大哥不过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罢了,这个女人倒是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如今三个儿子还生了七个孙子。
如今他也算对得起蓝家祖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