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极恭敬的答道,“小姐,交给我吧!”说罢,扛起何顺的尸首,几个起落消失无踪。
邓绥见他的身影消失,才陡然坐在地上,似乎虚脱了一般。赵玉忙问道,“小姐,你怎么了?”
邓绥抹了一把额头的冷汗,“玉姐,适才吓死我了!”说完又咯咯地笑了起来,赵玉见她笑,心中她也似放松了一般,便随着她傻笑起来。这时听到远处传来邓录的声音,“小姐,我们回来了!”
安葬了赵玉的祖母后,李夏也回来了。他把邓绥抱到马上,继续向蒙城出发。星儿和邓录虽对李夏好奇,却见他对邓绥极为恭敬,小姐又对他没有戒备之心,也便不问。
回到邓府后,邓绥将李夏带去见了父亲。
邓训字平叔,是开国功臣邓禹的第六个儿子。小的时候就有大志向,不喜文学。但是邓禹却是饱学之士,熟读诗书,因此他也沾了很多书卷气。长大后,邓训礼贤下士,真诚待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他看得上的人,他都待人如同老朋友一样,连朋友的孩子也是视为自己的儿子,如果朋友的儿子有错,他也会拿鞭子打他们。
邓训见女儿带着一个高大的男子回来,而且如此凶悍,不由大吃一惊,但他毕竟担任护羌校尉,常与凶悍的羌人打交道,是以并不惊慌。
待听到绥儿的讲述,才放下心来,对李夏道,“绥儿是我的幼女,却从小就有过人之能,若有你这样的能人相助左右,将来我也可放心了。既然绥儿以兄礼待你,我便认你为义子,望你能尽心守护她,把她当成自己的亲妹妹一样。”
李夏跪倒磕头,“义父放心,我决不负你所托。”
邓训把他扶起,细问他的来历,李夏便把自己如何奉命杀了都乡候刘畅,又奉命藏匿三月的事情说了。邓训听后大喜道,“我正在想是何人害死了都乡候刘畅,此人虽罪有应得,却可借此打压窦氏一族的势力。你来的正好,可去京中寻找清河王刘庆,将此事告知他。让他暗中取事。”
李夏领命去寻找清河王,而此时的清河王刘庆正在司徒袁安府上。他身着布衣,却气度雍和,少年意气尚在,显得有几分骄矜。
司徒袁安少时在洛阳客居,因其贤德而被孝廉,做过任阴平县长,城县令。他对属下要求极严,官民对他又敬又怕又敬爱。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十余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章帝时任太仆,后升任司空,司徒。
袁安此时已是甲之年,颌下一缕长髯,梳得一丝不乱,嘴角和眼睑都有了细密的鱼鳞纹,只眉下的一双眸子炯炯有神。他身材微胖,正是这个年龄的老人应有的体态,显得随和而稳重。
他认得清河王刘庆,当家人一禀告,他就命人将他带入了后堂。刘庆坐下后,袁安便关切地问道,“清河王不是被太后遣往封地了吗?怎么会乔装来此?”
刘庆将头低下,半晌才道,“太后是将我遣回了封地,实际却想置我于死地,他暗中派人中途劫杀小王,手下的卫士拼死将我救出,小王受了重伤,被他人所救。能来见大人,也是九死一生啊!”
袁安叹道,“太后始终是担心王爷会夺了皇位啊!”
刘庆大笑道,“司徒可知小王与皇上手足情深,从未有过夺取皇位的想法。如今皇上虽已当政,却由太后掌权,身不由已。大人可知现在正有一个好机会,可救皇上于水火之中啊!”
袁安道,“你指的是都乡候刘畅被杀一事吧?”
“不错,大人,刘畅之死必与那窦宪有关,太后宠幸刘畅,对他这个当兄长的渐渐疏远,他不肯大权旁落,自是除之而后快。”
袁安沉吟道,“话虽如此,却无证据说就是窦宪所为。他为太后的兄长,若是抵死不认,我们也无法可想。”
刘庆冷笑道,“大人在朝中为官,应该刚正不阿,想那刘畅与太后苟且之时,司徒大人怎么不直言劝告,此时又意有退缩,想来也是怕丢了头顶的官帽吧!”
袁安正色道,“王爷是怪当时老臣没有上本劝告吧,当时我与司空大人商议过,觉得太后之事虽是皇室之耻,却也无关朝政,乃是皇上的家事。再则,正因为此,太后也疏于朝政。”
他轻捻须髯又道,“窦宪之流虽在朝中跋扈,却也与众臣各占一半,也不能完全把持朝政。而当时窦宪因为此事的影响,也懒得管朝中之事。宋由无能,邓彪又逢迎,朝中反而有几日平静。”
刘庆脸上毫无表情,冷冰冰说道,“那大人此刻还想坐视不理吗?”
袁安干咳了一声,微笑道,“王爷,老臣与司空任隗已有计议,王爷可想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