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8k)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
秦川使用写过诸多文章,笔头已经全白,隐约有浩然之意流转的狼毫笔着墨落笔。
笔头吸饱墨水。
他先写下开篇第一句话。
轰!
刹那间,雪白的宣纸突然自焚,而狼毫笔的笔头居然燃烧起来,宣纸上的墨迹半点不留存。
“写不出来?”饶是秦川当惯了文抄公,这等怪异可怖的事,还是第一次遇见。
他立即扑灭狼毫笔笔头的火焰。
原本洁白晶莹的笔毛烧掉尖头的一部分,余下泛起焦黑的糊味。这可是浸染过浩然正气和不知多少文气的狼毫笔,虽然远远比不得体内的诛邪笔,可也是一件不同凡响的灵物。
秦川心里一阵肉疼。
此笔随他很久,且是他亲手制作,加上他对炼器初解的体悟越来越深,将来是打算将其作为自身炼道之宝的。
“看来此书因果之大,远远超乎我的预计。”
秦川停止下笔。
旁边红袖添香,为秦川研墨的清清亦被惊吓到,一脸担忧,却没有发出声,不想惊扰到公子。
她清楚,这种事自己没法出主意,说话还会干扰公子的思绪。
做好一个工具人,等公子吩咐就好了。
她在秦川身边学到很多事,其中一条便是量力而行。
无谓的忧心举措,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意义,顶多是舒缓自己的忧心,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知止而后有定。
秦川端坐书案旁,缓缓闭目,心头流淌这篇小说的字字句句,完整的故事轮廓呈现,场景呈现。
他耳边升起海中波涛声。
一座仙山的轮廓慢慢浮现。
是三岛之来龙,十洲之祖脉!
“还是得写。”
秦川元神通达天机,道心萌动,能感应到冥冥中一道机缘朝自己而来,他很清楚知晓这是一个大机缘。
这本书一定要抄出来,其中必然有天大的机缘隐藏。
而且此书虽然故事玄奇,瑰怪壮丽,实则也是一本修炼秘籍。或许落笔成功,对此世有开道的重大意义。
再难都要写出来。
狼毫笔不能落笔,诛邪笔呢?
再试!
秦川用诛邪笔附着在狼毫上,开始落笔。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
龙飞凤舞的一个个字出现在宣纸上,这次没有自焚。秦川松一口气。但是心中有些肉疼,因为就这些字,诛邪笔存储的文气便消耗了一些。
怕是写不上几个回目,这些年积攒的文气都要消耗一空。
哪怕他现在依旧有文气源源不绝地回来,可明显赶不上书写此书文字的消耗。
只是还没等秦川继续落笔。
秦川看向宣纸,微微惊骇,因为宣纸上的字以很快的速度消失了,没有自焚,可直接墨迹隐退。
天道不许么?
他隐隐察觉到一股规则之力在抹去刚才宣纸上的文字。
他准备布道心学,本就是有打破一切,再造寰宇的气概,自然不会畏惧,只是在想如何真正把此书写出来。
在他原本的设想里,此书是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写求道,后一部分写造反。
至于后续的续集,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九九八十一难未必要写出来,可看情况而定。
因此此书的名目,暂时也不叫西游记。
因为西游是后续的故事。
他尚未命名。
打算先写出来。
秦川定神,心想大概是理学统治九州太久,九州天道和理学产生神秘联系,对此书的内容有本能排斥。
小说的影响其实很大,因为可以通过话本、说书甚至戏台等多种形式,深入底层。
稗官野史,小说家言,往往对普罗大众都超乎想象的影响力,不逊于儒门森严的礼教。
秦川心如电闪,想到了鬼墨。
诛邪笔附着狼毫落笔写字肯定是没问题,问题是出在墨水上。
普通的墨水不行,可以用鬼墨来试试。
实在不行,请袁洪放点武圣的血?正所谓师傅有事,弟子服其劳嘛!
秦川心里想起不知跑哪去了的大徒弟。
他清楚,只要这本书的内容真正呈现在世上,后面的印刷应该就没问题了。既然天道规则之力不能抹去,自然就能继续存在。
现在要做的是如何使其留存下来。
秦川取出鬼墨,这玩意他还有一些存量。他再用青玄剑割破手指肚,以血和墨。
放血这一步,就不用清清帮忙了,研墨这一步,还是清清来。
秦川的血暂时比不上武圣的血,可也很接近了。
炽热的血气,在研墨的过程中,对清清的神魂好似一个大火炉一样释放的火气一样,弄得她香汗淋漓。
这是神感于内,体感于外。
只要经受住磨砺,对修炼是有益处的。
很快血墨混合完毕。
鬼墨和强大的武者血气本是水火不容,融合在一起,也有种水火交攻的异象,看起来有些吓人。
但也因此迸发出强大的异力。
秦川以诛邪笔附着狼毫,吸饱黑红的鬼墨,开始落笔。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
这次一气呵成,连诛邪笔消耗的文气都比此前少了大约三分之一。
果真有效!
秦川心里一喜,然后静静等待,过了好一会,宣纸上的墨迹都没消失。只是外面的天色愈发阴沉,阴风怒号,似有鬼神嚎叫一样。
这等怪象,自然吓不到秦川。
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继续写到:
“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si)、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元会的概念落笔,秦川觉得自己的元神都有些消耗。
许多洪荒流小说,都喜欢用元会来形容修炼法力的深厚程度。
往往数十元会的法力,才算得有点厉害,在洪荒能当个小大佬。
秦川清楚,这是此书在消耗他的精气神,来对抗天道规则。秦川因此也和这书产生紧密的联系。
他心中有些悸动,也有些激动。
定住心神,秦川一鼓作气,继续写道:“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随后秦川奋笔疾书。
“感盘古开辟……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
终于写到石猴出世的段落。
清清看见,公子额头竟出了细密的汗珠。
她为之心紧,愈发大气不敢喘息。
只是远远眺望桌上白纸的文字。
“公子是要写一个石猴的故事?恁地如此艰难?”
她自来见公子落笔着墨,写就文章小说,无不如意,还是第一次见公子如此艰难的时候。
而外面天色愈发阴沉,狂风呼号。
当真是笔落惊风雨,书成泣鬼神。
秦川随即罢笔。
他刚写到这里,有些心力不继的感觉,需要休息一下,缓一缓。
因为越写到后面,落笔越是艰难,元神消耗越大。
猴王出世这一段,竟然让他元神疲惫之感大增。
他心知这是因为自己在无形中以元神对抗此方世界的天道。也不能说是对抗,而是强行要在天道里加点东西。
的的确确是演化一道出来。
元神之道。
修心之道。
石猴出世到求仙修道这一段,实则就是一个有别于鬼仙、武圣修行的另外一道。
何况石猴更不在天地人神鬼五仙之中,超脱世外。
这已经不是故事本身的问题,而是其理念触及到了此方世界天道的核心。
书中写石猴出世求道,实则也是在此方世界演道。
因为完完全全呈现出了别样的修行之道。
猴王求道,
此世演道。
秦川知道光是这第一回目的内容,就有无限妙处,他作为第一个抄录者,获益肯定会非常之大。
秦川暂坐定休息,运转玉虚法门,心内观想元始道相,那种天道的压力在元始道相下缓缓散去。
不愧是象征无,象征开辟的元始天尊。
哪怕只是秦川观想而出的元始道相,此方世界天道也不得不给几分薄面。
这应该是本能了。
天道出现在天地开辟以后,元始天尊则象征开辟。
前后不可谓不分明。
过了一会,秦川眸子发出清光,缓缓吐出一口白练似的长长气息,射出门外,消散在风雨里,将外面的鬼哭神嚎声冲散。
太聒噪了,影响他抄书!
他这一道白气,还有锋锐浩然之意,圣道气息流转,压制鬼神。
秦川现如今也是亚圣,虽然有点水,可毕竟是公认的。
不是什么毛神野鬼都可以来冒犯。
接下来写石猴在果山做了美猴王,于水帘洞逍遥自在。石猴天生不凡,享乐天真,不知不觉间三五百载过去。
这是欢乐时光,秦川写得极为顺畅,天道压力也小了许多。
可是秦川很快话锋一转:
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这是猴王生发长生之心。
此心一发,如圣贤心发作,不可收拾。
求道之心一起,石猴仙道求索之路,便即开始了。
海量的天道压力陡然而至。
但是秦川已经开始适应,落笔继续书写第一回目的故事:
“石猴出海,先入人世红尘,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可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它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遍访多时,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lu)幽深。”
故事写到这里,秦川灵台忽地绽放光明,元神似有一股道气环绕,说不出的舒服受用,随即天道压力猛然增加不知多少。
元神如负着一座高山,沉甸甸的。
此山正是灵台山。
写到灵台山,心中见灵台。
“灵台问道呵!”
秦川不管不顾,继续书写,写到石猴上山寻道,遇到樵夫,听其唱了一首道歌: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黄庭》二字一落下,秦川不觉神思悠然,妙处难言。
他方才搁笔,体会心中悠然道意。
天道压力也缓缓减退。
而此时,以血和的鬼墨,刚好消耗殆尽了。
秦川又取出剩余的鬼墨,然后放血。
脸色微微一白,却飘然有神仙之态。
清清研墨,秦川细细体会刚刚莫名感悟到的黄庭道意。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这是黄庭道意和道经的相通之处,而黄庭道意更直指修道炼炁——“心不动,炁自固。意不动,神自灵。”
道德经直指修行本源,而黄庭经则是修行身心的内容。
乃是道家修炼之人,意图以个人身心修炼来超脱凡世,以达长生自在久视之逍遥的解脱境界。黄庭经便是其个人身心修炼经验结果的传授与记录。
黄庭经流传版本很多,主意脱胎道经,而流传各有不同,玄妙难解。
其归纳总结,本源来于道经,皆是太上道统。
有《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两部。
秦川听青云道长说过,此世的黄庭经,内景藏于龙虎,外景落于崂山。安平帝曾去求肯,皆推辞散落遗失,不知真假。
他现在是机缘巧合下,引动了徘徊世间的黄庭道意,触摸到玄妙之处,若是还要深入了解,参悟消化,须得见得此世的正本,才能锲合其修行妙旨,真正化道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