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校阅,王振宇的第二营此刻正整整齐齐的站在全军最右侧。等会在黄总司令抵达校场的时候,身为值星官的王振宇将是第一个看见并向其报告的人。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见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兴了,王振宇明显感觉自己的呼吸有些不顺,情绪开始变得激动起来。
无论后世怎么诋毁这位革命元勋,有两点是无可质疑的:一点就是他对革命的忠诚,从头到尾,黄兴都没有从革命中为自己谋取哪怕半点私利;另一点就是黄兴永不言败的革命精神,虽然他屡屡失败,但他却屡败屡战,从未放弃。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最欠缺的。
不过这些眼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振宇很快就要见到国民党的三大祖师爷之一的黄兴黄克强了。这要是放到后世都够他自我吹嘘一辈子了,丫的,就算是和林志玲一起跳伦巴都没亲眼见到黄兴来得刺激。
远处,两名骑兵快马奔驰而来。这两名全福武装的士兵纵马从全军阵前跑过后又调转马头,未做任何停留回驰而去,于是大家现在都知道黄总司令要来了。
大约几分钟后,一行人骑马出现在视野中。王振宇视力非常不错,很快他就看清这一行人的最前面,是一个身穿蓝色将官大礼服服身材略有发福的中年男人。这该不会就是黄兴吧,看那胡子,没错,和历史教科书上的照片无二了,这应该就是黄兴了。
越来越近了,王振宇努力的挺直自己的胸膛,双肩靠后用力夹住,这个军姿是王振宇在后世多次军训的唯一成果,放到任何地方都是绝对的标准。
“援鄂湘军第一师第一协值星官步队第二营管带王振宇向总司令报告”当黄兴行至离自己三米远处,王振宇一个大步迈出,身体右转,鼓足丹田之气大声喊道后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黄兴骑在马上对着眼前这个军官回了一个军礼,没有说话,目光很快从王振宇身上移向了整个受阅军阵。
王振宇之前已经学了规矩,他继续道:“援鄂湘军第一师第一协全体官兵就位,请黄总司令检阅。”
黄兴这才点点头,对着王振宇面色和蔼的说了五个字:“辛苦,请稍息。”王振宇努力克制住内心的激动,敬礼,再右转归队。心中又是一阵窃喜,黄司令跟自己说话了。虽然这也只是在例行公事,可总比鲁迅笔下那个逢人就吹嘘说地主老爷同自己说话的乞丐好吧,那可就是一个字,滚。
在湖北军政府内部,对于黄兴这个外人跑来掌握军队的指挥权也是存有很大意见的。只不过碍于黄兴巨大的革命声望,大家不便公开反对而已,但是背后拆台之类的事情自然是不会少的。如今汉口一丢,大家就无所顾忌了,公开要求撤换战时总司令的呼声在武昌渐渐高了起来,局势已经处在失控的边缘。
当然,尽管是冒险一搏,但也不等于跟小日本一样去玩脑残搞玉碎攻击。敌强我弱的这个基本事实还是不能视而不见的,因此反攻汉口这一决策多少还是黄兴慎重考虑之后的做出来的,而非后世一拍大腿式的决断。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如不能通过一场胜利鼓舞士气扭转局面的话,那么接下来很可能使武昌起义落到如同盟会之前的十次起义的下场,功败垂成。
众多因素之下,民军反攻汉口的作战就有了一个梦幻开局,他们成功的出现在了北洋军的侧后,而敌人却毫不知情。
情报上还说守卫这个玉带门车站的是清军北洋第六镇的一个协,协统叫马继曾。嗯,和淳于琼没什么关系。。。
让黄兴下定决心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据潜伏在汉口的革命党同志送回来的准确情报,汉口方面清军的主力虽然集中在南岸嘴一线,可是其后勤辎重的大部分物资却都囤积在玉带门车站。每天会有车皮南下,从北方把各类物资输送到这里卸车,然后再根据前方部队的需要进行配送。要是放到三国演义里来说,这个车站要是官渡之战中袁绍大军的乌巢了,只要夺了此地,必能扭转战局。
本来万人齐受阅的壮观场面已经激起了大家胸中的那股子豪气,黄兴再这样一带动,全军的士气立刻就被点燃了,所有的官兵先是兴奋的举起手中的武器“呼,呼”的大叫,然后是齐声大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后世的历史学者们对于黄兴在阳夏保卫战中发起反攻汉口的作战一致是持批评意见的,并且就此发表了一大堆学术论文,骗取了一大笔国务院研究经费(这些文化骗子也不怕生儿子没**)。
黄兴何尝不知守卫汉阳的重要性,但是此刻他已经没得选择了,唯有孤注一掷了。方方面面的因素逼着黄兴最终做出了反攻汉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