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关战役史料(下)
五、战果分析
据参战指挥官郑洞国、郑庭笈在1983年10月20日完稿的《昆仑关攻坚战亲历记》,后被收录到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原gmd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amp;#8226;粤桂黔抗战》一书中,1995年出版,内中对于昆仑关作战的战果,二郑宣称:这是一个漂亮的攻坚战、歼灭战。说全歼第21旅团是毫不过分的:除击毙该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之外,还击毙了第42联队长、接任中村的代旅团长坂田元一大佐;第21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副联队长生田滕一;第一大队长杵平作;第二大队长官本得;第三大队长森本宫等;班长以上军官阵亡85%以上;阵亡士兵4000人以上。虽然中国军队伤亡更多,(郑洞国的第五军荣誉第一师1.3万人撤下战场的时候战斗兵只剩700人)。但基本干部仍健全。日军第21旅团已经名存实亡了。
有人还说这是日本战后公布的数字。(参见:《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一分册第68页。)真正的日本战后公布资料,例如日本防卫厅战史室战后出版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对于39.12.18-40.1.6期间在九塘(含昆仑关)附近的作战,只承认前线打得最苦的三木吉之助联队二十天总伤亡率45%。当然日本战史在己方伤亡数字上一向缩水,昆仑关一役估计也是如此,但至少说明日方资料是不承认四千士兵战死的。二郑的文章,吹牛最严重的是在击毙日军高级军官,中村正雄是确切的战果,接下来声称击毙的三个联队长级军官——四十二联队长坂田元一,任联队长至40.12.01,由安藤忠雄接任。此后,坂田晋升陆军少将,先后出任第71歩兵团长、第11警备司令官。二十一联队长三木吉之助,任联队长至40.10.15,由原田宪义接任,此后在日本国内任东京陆军少年飞行兵学校教育长、校长,大津陆军少年飞行兵学校校长,并在1944年2月26日死在大津任上。副联队长生田藤一,1945年4月27日以中佐衔出任56联队长。怎么可能有日方资料承认这三个人在昆仑关之战中的战殁?
下面三个大队级指挥官,暂无证实或者证伪的资料;但《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上,中村旅团长之下,承认的阵亡军官有第一中队中队长迫田广一,第五中队中队长田村能康;另外提到姓名的42联队大队长松本总三郎少佐,另一名姓东的大队长,以及21联队第二中队长足立半一和第七中队长旭林世履都没事。以此印证,二郑说干掉的三个大队指挥官也靠不住得很。
王辅的《《日军侵华战争》上总结道:敌第5师团的第21旅团,这次昆仑关一战,是继南口、平型关、忻口、临沂、台儿庄之后的又一次大失败,部队伤亡很大,其旅团长中村正雄亦被击毙,所属第21联队参战人数共1360名,被击毙198名,被打伤469名,下落不明16人,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50;42联队参战人数共860名,被击毙176人,被打伤271人,下落不明的21人,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54(日军统计)[1]。
日军战史称之为:“通观中国事变以来全部时期,这是陆军最为暗淡的年代。”“中国军队攻势的规模很大,其战斗意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顽强,在历来的攻势中少见其匹。我军战果虽大,但损失亦为之不少。”(参阅:《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1,第619-626页。)
六、第三阶段,桂南会战的尾声
第5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并歼灭了第21旅团的两个主力联队之后,本以为可以顺利进军,一举收复南宁。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第21旅团的剩余部队、台湾混成旅团的第一、第二联队仍在九塘至八塘间。1940年1月1日中午,及川支队数千主力抵达八塘,今村均命令及川少将接替被击毙的坂田元一担任前线总指挥。
第5军向南宁方向继续进攻的第一仗便在昆仑关至九塘间的441高地打响。攻打昆仑关时荣一师便攻占了高地北侧,日军顽强守卫这高地的南侧。1日,日军飞机对高地北侧狂轰滥炸,步兵大举进攻。荣一师守卫高地的一个团加一个营,战至仅剩百余人,但仍坚守阵地。2日拂晓,荣一师举全部残余兵力反攻,激战一整天,毫无进展,双方仍旧维持原有阵地。3日,杜聿明调集200师主力及新22师一部协同荣一师继续战斗,战况更为惨烈,双方死伤都极为惨重。入夜,日军抵挡不住败退九塘,战斗结束。
第49师师长李精一撤职查办;
第135师师长苏祖馨撤职留任;
第37集团军总司令叶肇扣留交军事法庭会审;
政治部长陈诚指导无方,由一级上将降为二级上将;
如果没有蒋介石的临时干预,白崇禧趁敌援军未到,全歼第5师团的计划是有可能实现的。
日军于2月14日把第5师团、近卫混成旅团、台湾混成旅团组合成为第22军,由原第18师团师团长久纳诚一担任军司令官,而该师团则调回广州。于广州新设立华南方面军司令部,安藤利吉任司令官。因为兵力有限,第22军放弃许多地方,仅由第5师团占领南宁市及附近十公里地带;近卫混成旅占领邕江南岸;台湾混成旅占领邕钦公路各要点。
白崇禧紧急命令刚从广东调来的邓龙光第35集团军之第64军(军长陈公侠)急进甘棠;第46军率其主力175师由江口北渡郁江,协同阻击进攻日军;另以第6军第49师南下武陵圩,企图阻止敌军北上宾阳。不过,这些措施均已太迟了!日军司令安藤下达命令决定2月1日开始总攻:“此次作战的胜败,即在明日一日之决战,望全体官兵努力奋战,期其必胜。”(《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3卷,第一分册,第73页。)
2月21日,蒋介石飞到柳州,下榻于羊角山。即有汉奸密报,当晚日军飞机轰炸羊角山蒋之住处。22日蒋主持检讨会。25日会议结束时,蒋宣布:
在九塘、昆仑关防御的第99军、第36军、第2军及第6军,失去集团军指挥各自为战;宾阳失守后路被断致使军心溃散,全都仓皇逃窜,沿山间小路各奔东西。3日,今村均部队顺利夺取九塘、昆仑关等阵地。第2军副军长兼第9师师长郑作民中将在撤往上林时中炮身亡(《gmd抗战殉国将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页)。4日,日军占领上林,6日占武鸣,7日占黎塘。可怜第5军将士浴血奋战半个多月才攻占的地盘,顷刻间灰飞烟灭。
日本军部被中国军队的攻势震撼,派大本营参谋次长泽田茂从东京赶到广州;第21军于12月29日派军副参谋长佐滕贤了、作战主任藤原五,陪同日军参谋本部作战主任荒尾兴功、中国派遣军副参谋长铃木宗作等到达南宁,但未能改变第21旅团的失败命运。鉴于今村均企图亲自上阵并以第5师团全力为第21旅团报仇,并打算1月1日与中国军队开始决战,21军军长安藤利吉命令其固守南宁待援:“波集团(第21军)企图将有力兵团调至南宁,歼灭聚集于南宁方面的敌军。第5师团仍应确保南宁及附近要地,以利转用兵团之###。”(《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第515页。)7日起,调往桂南的第18师团(师团长久纳诚一中将)、近卫混成旅团(旅团长樱田武少将)共1.5万人从广州上船。10日日本第21军制定《宾阳会战指导方案》,定于1月下旬在以宾阳以南地区决战。
更要命的是,白崇禧没有料到日军会采取包抄战术。23日,安藤利吉中将亲临南宁指挥反攻。24日下达反攻命令。27日日军开始反攻:第5师团主力、近卫混成旅团主力、台湾混成旅团主力由今村均指挥沿邕宾公路向昆仑关进攻;第18师团全部和近卫混成旅团一部,由久纳诚一指挥,沿邕江南岸东进,在永淳渡江北上,迂回包抄昆仑关后路。尽管今村均指挥的正面进攻遭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但白崇禧发现:日军真正主力在甘棠方向!它极其严重地威胁了昆仑关一带的中国军队。
2月4日上午,安藤利吉到达宾阳,当晚宣布“宾阳会战已结束,应将兵力集结南宁附近”之命令,到8日,日军各部停止追击,返回南宁。血战过的昆仑关上,日军题大幅标语留念:“我皇军击溃蒋军三十余师,已璧还宾阳、昆仑关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