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人查了,她便将心思放在了寻找院子上。
赵朋远喜欢安静优美的环境,于是在东边临湖的街道上买下一座两进的院子,这儿很静,边上还有百年老树遮阳,又临近湖边,开门看到湖水,晚风吹拂,很是惬意。
不过银子费得也不少,赵朋远出手阔绰,一座小院费了他两百两银子,这处院子占地宽,又开了井,煞是难得。
苏宛平找县学旁边的院子,没想价格还挺贵的,不比赵朋远那块地区的便宜,可是这里的环境自是没有他那儿舒服,而且隔着闹市也不远,倒是方便她娘买菜做饭的。
苏宛平很有烟火气,她首先想到的是方便,便在县学临近一条街,叫文巷的地方买下了一个两进的院子,费银一百八十两,有独立开井,院中有一棵百年老槐树,院子新建不久,里头家具一应俱全,没有落漆,她相当于可以背上包袱就入住。
一家人新得了院子,院子的地点也经傅氏参好过,她不像苏宛平,没有学会赶牛车,更不会赶马车,要出门买菜自然靠双腿。
隔着市场近她很高兴,同时这文巷其实也挺静的,由于挨着县学书院,有时还能听到读书郎的朗朗读书声。
买好了院子,几人将院子里收拾一通,接着上街买了十斤肉,又买了糕点果,接着一家人坐上马车又回了古道村,这一次赵朋远没有跟着回来,他置下了院子,得去牙市买几个奴仆管家。
进了村,便有村民问起,傅氏一家要去往县城住的消息不胫而走,他们都来问是不是已经置下了院子。
傅氏高兴的一一回应,于是傅氏院子外围满了人,院门敞开,不少村民进了院里,看着傅氏的院子才新建没多久,这会儿就不住了,多可惜。
有人问他们卖不卖院子,傅氏笑道:“我家义儿可是古道村的人,不管他将来中没中功名,他都是要回来的,这院子自然得留着。”
村里人一听,安下心了,只要读书郎还在村里头,这名声都属于他们古道村的。
这会儿吴喜一家人也过来了,正好苏宛平要处置这牛车的事,他们有了马车,又住到了县城里去,县城里的路四通八达,路面既平稳又宽敝,有钱人自是置办马车去。
这牛车从魏三娘那儿牵回来就没有怎么用,这会儿村里人谁要买牛车的,想起牛车买到手得五两银子,个个都犹豫了。
吴喜倒有些动心,若是能买辆牛车,以后出门也方便,主要是以后春耕,也不必去临村里借牛,别人家的牛不能累着了伤着了,不然就赔不起,当然自家的牛车也得好好养着,但是总归是自己的,用起来也放心。
就这样闹闹哄哄的一个下午,苏宛平给村里的孩子们发了果,最后送走热情的村民,院里只有吴喜一家在。
吴喜正要说起买牛车的事,苏宛平却道:“村长,我们一家多亏了村长帮忙,这牛车就送给村长吧,反正我们也用不上了,放村长家里,我也放心。”
吴喜哪敢要,连忙拒绝,傅氏这会儿也开了口,“村长对我傅氏有再造之恩,这些日子给村长添了不少麻烦,这东西就收下吧。”
村长还是不好意思收,推脱了好半晌,最后是傅氏同周氏说了话,周氏开的口收了。
牛车被牵走,傅氏一家人终于清静下来,开始收拾家里的衣裳。
晌午苏宛平做了一盆红烧肉,叫时烨将红烧肉送去罪人村,给华应、卫成还有裘叔吃。
时烨赶着马车去了。
傅氏见时烨出了门,便对女儿说道:“等咱们在县城里住下了,就叫时烨给罪人村里支点银子,将他父亲请来吃顿饭,或许咱们住县城里了,看到那两进的院子,他父亲就同意你们两人在一起了呢。”
苏宛平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人家以前是当大官的,她一个两进的院子也不算什么,听说高官家里大多是四进的院子,当真他父亲会看得上么?
苏宛平应下了。
收拾了两日,养的鸡都要带走,反正那县城里院子大,事先他们就找好了地方圈出来养鸡,方便平时捡鸡蛋吃。
于是傅氏一家人叫了吴喜家的大儿子赶着牛车帮他们将家里的东西拉去县城,也好让村长家里的人认个门,以后村里头有什么事,好方便去县城里找他们。
村里人这一刻对傅氏所有的恩怨一笔勾销,全部都出来送行,好不热情,害得傅氏都想哭了,她在古道村住了十七年,倒是落得了一个好名声,成了古道村的一份子,他们把她当自家村里人看了,似乎这十七年也不是真的徒劳无用的。
赶了半天的路到了县城。
到了文巷,村长的大儿子吴应成从牛车上下来,看到那善大院门,还有上面的铜环,颇有些意外,这院子买得气派。
吴应成帮着他们将东西搬回院里,进了院门,居然是个两进的院子,以后女眷住在后头,苏义若中了功名,便能在前头接待客人了,也不必出门去酒楼。
吴应成竟然看直了眼,中间一口天井,光线很明亮,而两进后头的小园成了傅氏家里的养鸡场,还是这么接地气,倒是可惜了这一园子的。
还是要种的,鸡也是要养的,这并不矛盾,苏宛平不觉得,傅家人都这么认为,只有吴应成有种不搭之感。
吴应成帮着收拾好,苏宛平和傅氏便在新厨房里做了一顿开伙的饭,本来还有些讲究什么的,但是他们也没怎么在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