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科学》、《自然》的文章,沈奇需要改变风格,以科普为主,不写太深奥的理论。
普通的科普文章也难被《科学》、《自然》收录,沈奇需要科普出质量,科普出高水平。
为此,沈奇前往南港理工大学,开始筹备他回国后的第一篇科普文章。
南港理工大学拥有华南地区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及数据处理设备,沈奇还挂着南港理工大学的特聘物理教授头衔,他的选题是……黑洞。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听说过黎曼猜想、霍奇猜想,凝聚态物理中的那些机理规则,再怎么科普化,多数普通读者也看不明白、不感兴趣。
而黑洞,是一个人人皆知,却一知半解的存在。
很顺利的,沈奇进入了南港理工大学天文观测站。
站长卢教授接待了沈奇,询问沈奇需要什么。
沈奇说到:“我需要咱们站关于黑洞质量、红移、x射线光度、射电光度的数据样本,如果有可能,我想在您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一次咱们站的射电望远镜。”
卢教授点点头:“可以,那么我想了解的是,沈教授是想推进什么课题?”
“写一篇关于黑洞的科普文章,大概会建立一个新的黑洞活动的基本面关系式,又或者是黑洞熵的修正,诸如此类吧。”沈奇说到。
卢教授一听此言,连连摆手:“那咱们站的数据样本量不够啊,你得去找国家天文台,或者nasa。”
“不用麻烦国家天文台和nasa了,这个项目属于我的小嗜好,独立研究,不必惊动国家和美国科学界。科普文章而已,咱们站的存货足够了,我又不是做专业的天文学研究。”
“沈教授,你都黑洞熵了,这还不够专业?”
“这个领域是很专业的,我尽量写的通俗化一些,老卢,帮个忙啦。”
“沈教授,你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地球上还有你不懂的学问吗?”卢教授领着沈奇进入一间实验室,先看数据。
“当然有,多着呢。”沈奇看到数据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人眼观测不到黑洞,因为光都被黑洞吞噬了。
黑洞被物理学家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天体,人类通过射电信号及x射线信号采集黑洞的数据。
南港理工大学天文观测站这么多年以来,一共采集到255个rlq数据样本。沈奇一边看数据一边说:“一位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根本就不存在黑洞,这篇文章发表在prl上,当时震惊了物理界。”
卢教授记忆犹新:“是的,我也震惊了,当年我刚参加工作。”
沈奇又说:“不久之后,霍金打了这位美国物理学家的脸,霍金同样是通过理论计算,证明了黑洞的存在。”
卢教授点点头:“霍金是对的,黑洞是存在的。”
沈奇陷入沉思:“霍金和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的交锋属于数学物理公式和模型的交锋,可问题是,他俩都没见过真正的黑洞。”
卢教授反问:“敢问地球人,有人见过黑洞吗?”
“射电信号只能描述现象而无法揭示本质,那么黑洞内部的运行机制到底是怎样的?”沈奇问到。
“沈教授,你是为这而来,小嗜好?”卢教授总觉得沈奇神神叨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