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道教,四处名山,孙道隐的几个弟子,分别在四处做了掌教。可是终南山上,却只安排了第三代的弟子,或是潘知远的弟子,或是包天随的弟子,并不安排嫡传弟子镇守。
而孙道隐自己,却时不时,化成各种形态,或乞丐,或道人,或乡绅,或落魄的读书人,出世入世,不亦乐乎。
而这终南山,就是孙道隐时不时小住一段日子的所在。眼下,他却吩咐潘知远,去终南山住上一段日子。潘知远跟着孙道隐多年,自然知道他的习惯,听了这样的吩咐,就不得不觉得奇怪了。
“知远,”孙道隐笑了笑,看着潘知远的眼睛问,“你入世,已经多久了?”
“五六年了,”潘知远在太宗朝的最后几年入仕,做了礼部尚书。现在到了肃宗一朝,他又成了大楚的国师,身份不可谓不尊贵。只是这身份的背后,很大一部分,却是太宗对孙道隐这个名字的尊敬。
太祖建立大楚,背后就有孙道隐的帮助。若非孙道隐出手相助,说不定,太祖不见得能坐这天下。所以,开国之后,道家的地位远超佛门弟子。而孙道隐的名声,也空前高涨。
到了太宗一朝,他登基本就有贺太后的影子。只是太宗一坐稳位子,就琢磨着收拾贺家的人。等贺太后一去世,贺家在朝里朝外的势力,全被太宗收拾了一个一干二净。
只是,太宗心里也不踏实,担心被人扣上一个寡恩少义的帽子。这样一来,太宗自然要给自己找一个靠山了。
而孙道隐的支持,就会让人觉得,太宗之所以能坐天下,不是因为贺太后,而是因为天命所归。你看看,孙道隐这样的神仙都出山帮忙了,能不是天命所归嘛。
所以,太宗一边收拾贺家的势力,一边就派人去请孙道隐。只是无论他怎么求,孙道隐只是不出。最后,太宗退而求其次,让孙道隐派个弟子出山。这样一来,潘知远才被孙道隐派去京城,做了朝天宫的掌教。
太宗对孙道隐的代言人,潘知远,自然是恩遇有加。而潘知远的本事不小,京城的牛鬼蛇神,也都能镇压的住。一来一去,君臣之间,倒是颇有交情。
只是太宗没几年就去世了,潘知远留在京城,又到了肃宗的手下。肃宗上位,自然也借了潘知远的力气。可是,到了肃宗这一代,他的想法跟太宗又有些不一样了。
肃宗为人,不如太宗磊落。太宗是拿孙道隐和潘知远给自己正名,所以对潘知远一直恩遇有加。可肃宗为人却有些小气,他对这些扶植自己上位的人,心里总有些猜忌。总觉得,别人扶植他上位,必定是为了什么。虽然事实也的确如此,比如燕国公主出手扶植肃宗登基,就是为了忠顺府的私利。
可肃宗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总有些心里不痛快。登基第一年,或许他还能礼贤下士,对有恩之人感恩戴德。可到了第二年,肃宗对这些人,猜忌之心大于感恩。
一年,两年,三年,越这样下去,肃宗的疑心病就越重。就比如忠顺府,燕国公主出力扶植肃宗,肃宗没法对忠顺府出手,却对徐铮颇为不喜。最后逼得燕国公主无可奈何,只得投了承恩公府邓家的门路。
而潘知远在国师的位置上,盛名之下,也颇有些压力。对孙道隐和潘知远来说,这样的位置,并不怎么放在眼里。所以,才有了孙道隐劝说潘知远去终南山一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