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礼成(上)
一个萌芽中的市民社会,往往讲求经济与效率,因而总是隐隐排斥那些过于繁琐的礼节。
大宋王朝已立国百多年,即使在开封这样的都城,于婚姻习俗上,前朝的“六礼”也渐渐简化成“三礼”——纳采、纳币、亲迎。
苏颂自从知晓邵清竟是老友赵融的子嗣后,既惊且喜。这位帝国的四朝老臣,在辽宋睦邻期间,多次担当访辽史的经历中,也结识了如萧知古这样亲宋的外交君子,对北辽上层贵族的敌意,本来就没有太宗、真宗朝的主战派那么深。
偌大个辽国,耶律氏和萧氏何其多,苏颂虽未听说过邵清生母耶律卿云和养父萧林牙,但想到这两个,于私德上,实则都是情坚心善的辽人,因而一夜踌躇思量后,倒也说服了自己,愿将赵融带着北上榷场,由同行的邵清设法让生父与母亲相见。
此一桩秘密,目下只由苏颂、赵融、邵清、姚欢、叶柔五人晓得。
邵清在开封城,对外仍是个孤寒之身,婚姻大事上,苏颂便以师长的身份,出面和沈馥之夫妇接洽。
这日,樊楼的少东家、小龙虾虾行的行副韩三郎,特意留出四楼的雅间,给两家用作“定帖”和“相看”的处所。
定贴和相看,虽还在“三礼”的头一礼“纳采”环节,但已过了“请媒”和“草贴”(即交换八字)阶段,官媒娘子并不出席。
气氛再轻松,上座的两家长辈,还是郑重其事地将男女双方的定帖念了一遍。
一串儿真正的古代书面语里,姚欢只能勉强听懂“自愧家贫莫办”、“鱼笺之笼虽简莫替初心”两个句子。
姚欢无论在前世的现代社会,还是今世的大宋王朝,都自知是个乙方。身为乙方,到了哪朝哪代,“不好意思、预算不够”这样的谦辞,都是最敏感的。
但其实,起码在姚欢看来,定帖上所载的聘礼和嫁妆,不算少。
赵煦君无戏言,还真的赏了邵清五百贯。邵清不是个迂腐的,赵煦此前对姚欢的冒犯之举,已由许婚修正了,他对这份奖励自己撰写医案的赏赐,也坦然受之。
邵清这个耶律氏的世子、萧氏的养子,十年前来到开封城,又怎会没几分身家带来。他心甘情愿地再把五百贯翻个十倍,悉数做了聘礼送到沈家,只因苏颂劝阻他莫教旁人生疑,才连上官家的赏赐,写定八百贯。
而沈馥之这头,就这一个嫡亲的外甥女儿,蔡荧文做太学学正的官俸也不算太低,原想着,怎么着也得陪嫁个千贯出头。只是,对邵清身份蒙在鼓里的夫妇二人,又怕女方的嫁妆,若高过男方的聘礼,邵清会尴尬,遂陪嫁了五百贯。
如此酌定后,沈馥之终还是觉得,自己作为唯一的娘家人,太委屈了姚欢。
她遂与苏颂和邵清道:“听闻子由学士嫁女,卖了一块江南的产业,嫁妆五千贯。我们自比不得子由学士家,却也不好看着小夫妻两个过得紧巴巴的。故而,我与外子商量过了,邵姑爷的聘礼,也就是在纳币(三礼第二个环节)那日来青江坊走一走,莫教街坊四邻觉得古怪,但回头,这一千贯,我们还是交给欢儿。”
苏颂闻言,不免感慨:“城中坊间,有几位娘家长辈,能作你们的想法。司马文正公(指司马光)那古板的牛脾气,老夫素来吃不消,但他生前,痛斥国朝以财论亲的那些话,倒还不错。有女之家,先问聘财多少,将亲闺女视同待价而沽的物件,这与前朝庸侩贩售奴婢,有何区别,岂是体面作派!”
邵清忙接过话茬道:“姨父姨母这般体恤我俩,自是我俩的福气。但那市井或田舍之间,有些父母,体弱力衰,拿了聘礼是作养老之资。有些父母,非官非商,岁入贫瘠,拿了给长女的聘礼,是用作幼子娶妇时的聘礼。世态万象,各家有各家的不易。”
他顿了顿,看姚欢一眼,继续道:“将来汝舟娶妇的聘礼,自也应由我二人来办。”
姚欢委实一愣。
这人心真细,连这都想到了。自己最多,也就是每年去付个弟弟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