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处石刻刻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虽历经风雨,石刻上字迹清晰可辨,上有三行阴刻楷书,碑文是:骠骑将军辽东都司指挥使刘。第二处石刻刻于明宣德九年(1432),在崖壁上有一条上圆下方的碑形线,中间高122厘米,宽62厘米,刻线内有七行文字,阴刻楷书,字体大小不等。由于久经风雨剥蚀,岗岩面风化较重,字迹多模糊不清,经认真仔细辨认,碑文为:
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指挥使刘清
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
洪熙元年领军至此
宣德七年领军至此
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
宣德七年重建
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
这个碑文明确记载了刘清三次率军来吉林造船和兼任造船总兵以及修建龙王庙,重建龙王庙的具体时间。
阿什哈达摩崖石刻距今已近六百年的历史,为保护这一古迹,1984年,省、市、区文物部门在此地修建两亭,分别冠名“摩崖阁”和“阿什亭”。在摩崖碑建立了展览馆。
现在,阿什哈达明代摩崖遗址已经成为吉林市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新华网武汉1月19日电(记者 **翔)日前,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明代梁庄王墓考古发掘成果,专家指出,这是继明定陵发掘后明朝考古的最大发现。
在北京郊县昌平,安葬有明代的十三皇帝及其皇后的陵墓,俗称十三陵,而明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进行考古发掘的陵墓,于1956年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2001年4月中旬至5月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与荆门市政府、钟祥市政府联合组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工作者,对位于钟祥市长滩镇外的明代梁庄王墓进行了发掘,直至当年年底发掘工作基本结束。
距离武汉市200余公里的钟祥市,地处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之间的江汉平原,战国时就称为郊郢,是楚国国都的陪都,享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在明朝嘉靖年间,钟祥成为当时与北京、南京齐名的全国三大直属藩府。1994年,钟祥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00年,钟祥明显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据省文化厅厅长蒋昌忠介绍,被发掘的梁庄王墓据考证是梁庄王与王妃魏氏的合葬墓。梁庄王系明仁宗第九子朱瞻(土旁加自),1441年病死后安葬。下葬时,只将墓门封堵而没有封墙和回填土。相隔十年后,王妃魏氏过世,再将原先封堵墓门打开,将王妃与梁庄王合葬。
明代亲王墓是高等级墓葬,通常建有排水系统,而该墓没有排水系统,相反却将墓室建在可以见到地下水之处,应当与当时的某种迷信有关,有“不达黄泉不罢休”之意。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出有金、银、玉、宝石、瓷器等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仅金器的重量就达10余公斤,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次,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随葬的金、银、玉器和珠饰珠宝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保存完好,至今仍璀璨生辉,雍容华贵,令人惊叹不已。
随葬的重要出土器物精品迭出,出土的嵌宝金冠顶5个。
【备注:今天为一年一度的国庆佳节,余在此特祝福祖国更加强大的同时,也祝愿各位读者朋友们事业学业更上一层楼。】